说了一会闲话,徐平又问李觏修路所需的人力。
李觏道:“主要的事情,自然是由厢军去做。都漕要修的路是个精细活,随便征人也不放心。一些零碎的活计,比如挖土铺石,路边栽树,才用到沿路的民夫。”
“南阳县还好,鲁山县民户不多,只怕本地民夫也没有多少。”
听了徐平的话,李觏道:“都漕说得不错,下官想的是从临近的县抽调,主要是方城和叶县,实在不足,才到许州和蔡州调人。”
徐平想了想,才道:“人自然是可以抽,只是我问你,动工正是春夏之交,并不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征发徭役必然有民户不愿去,又当如何?”
“下官也想过,有两个法子拿不定主意。一是不管愿与不愿,都要征发,让县里看住里正,按户抽人。只是如此做,必然会引起民间的怨气,有些不妥。再一个就是有那不愿意服差役的人家,可以出钱雇人来做,官府只管点齐人头。这样一来做工的就只有贫苦人家,只怕民间也会有非议。两个办法各有优劣,定不下来。”
徐平笑道:“第二个办法好,便就用后一种。”
这就是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雏形,此时不少地方已经采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当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实大多数措施都经过了实践。不过变法的时候有了太多为国敛财的意图,又急于求成,再加上党争,在实际执行中变了模样。
比如募役法,本来只是普通差役的补充,公私两便的事情。被变法派采用之后,一刀切地代替了原来的差役,为了更快得到更大的政绩,最后走向了极端。比如本来下等户是不负担差役的,实行募役法后免役钱也摊到下等户头上。结果最终民间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只是充实了官方的钱袋子而已。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募役法的条件,征发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徭役的补充,部分实行免役法倒是可以,方便官方,也方便百姓。
至于差役,比如民间谈之色变的里正和衙前,倒是可以用募役代替,最好直接变成公吏,纳入官方编制。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这样做了之后收免役钱比官府付出的多出太多,成了敛财手段而已。
别说是这个时代,就是千年之后义务工直接折成钱从民间征收,也成了农民巨大的负担,让农村民生凋弊。徐平前世在农村跑得多,明白这中间的细微变化。
李觏当知县的时间不长,对于这些事情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见徐平这样说,自然就一口答应下来。其实在心里,他也觉得第二种方法简便。
徐平又道:“用第二种办法,但有几条我要给你讲清。第一点,原则上凡是征发民夫的各县,则凡是壮丁,都要服此次徭役。你先会同桥道厢军,拟出一个章程来,算好修路的用工量,平摊到每一丁身上,要做多少个工。这算出来的数量,打个八折,则就是服役壮丁每人需要做的工数。到修路的时候,由公吏会同桥道厢军,把要做的事情折成工数,全部登记造册,交到你这里还有本地官府,到时候由转运使司稽查。这每一个工,都按民间雇人每天所需的钱数,折算出钱来,不服徭役的按此数交钱。而愿意做工的,只要超出了自己需做的数额,则按此数由你会同当地官府,给他们发放工钱。记住,不允许不服役的人家自己雇人,否则一旦发觉,加倍罚钱。”
李觏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允许民户自己雇人?我们只需要点齐人头,有人做工就是了,公私两便的事情。若是官方雇人,又多许多麻烦。”
杨告也道:“都漕,下官也觉得这样多此一举,无此必要吧?”
徐平摇了摇头:“不,很有必要。不要怕官府麻烦,公吏们拿着俸禄,不愿意辛苦做事只管辞职回家,重新募人就是。若是官府只管点齐人头,你知道这人是怎么雇来的?话说明白了,来的这些人大多根本就拿不到钱。比如大户人家允诺来年让他们租好地,或者说是农忙时便宜雇家里的牛,很多农户欢天喜地就去了。等到事了,又是一笔糊涂账。你们以为修路的时候省了心力,却不知道已经埋下了无数事端的种子。”
大多数农村里种地的庄稼人,一辈子就在附近几个村子生活,见识有限,目光自然也就短浅,很容易就被大户人家骗了。去家里一说,来年我的牛借给你用,或者是到时我渠里的水可以让你浇地,要不就是我哪里的好地租给你,他们就欢天喜地去帮人干活了。结果等到活干完了,别人翻脸不认,你找谁说理去?最没办法的,是这种骗局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总有人心甘情愿地上当。
不是农民太笨,而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那么单调,生活压力又那么大,心甘情愿用一身力气去换一个虚无飘缈的希望。不想他们上当,那就不要让他们去与大户人家做交易。
李觏道:“主要的事情,自然是由厢军去做。都漕要修的路是个精细活,随便征人也不放心。一些零碎的活计,比如挖土铺石,路边栽树,才用到沿路的民夫。”
“南阳县还好,鲁山县民户不多,只怕本地民夫也没有多少。”
听了徐平的话,李觏道:“都漕说得不错,下官想的是从临近的县抽调,主要是方城和叶县,实在不足,才到许州和蔡州调人。”
徐平想了想,才道:“人自然是可以抽,只是我问你,动工正是春夏之交,并不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征发徭役必然有民户不愿去,又当如何?”
“下官也想过,有两个法子拿不定主意。一是不管愿与不愿,都要征发,让县里看住里正,按户抽人。只是如此做,必然会引起民间的怨气,有些不妥。再一个就是有那不愿意服差役的人家,可以出钱雇人来做,官府只管点齐人头。这样一来做工的就只有贫苦人家,只怕民间也会有非议。两个办法各有优劣,定不下来。”
徐平笑道:“第二个办法好,便就用后一种。”
这就是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雏形,此时不少地方已经采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当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实大多数措施都经过了实践。不过变法的时候有了太多为国敛财的意图,又急于求成,再加上党争,在实际执行中变了模样。
比如募役法,本来只是普通差役的补充,公私两便的事情。被变法派采用之后,一刀切地代替了原来的差役,为了更快得到更大的政绩,最后走向了极端。比如本来下等户是不负担差役的,实行募役法后免役钱也摊到下等户头上。结果最终民间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只是充实了官方的钱袋子而已。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募役法的条件,征发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徭役的补充,部分实行免役法倒是可以,方便官方,也方便百姓。
至于差役,比如民间谈之色变的里正和衙前,倒是可以用募役代替,最好直接变成公吏,纳入官方编制。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这样做了之后收免役钱比官府付出的多出太多,成了敛财手段而已。
别说是这个时代,就是千年之后义务工直接折成钱从民间征收,也成了农民巨大的负担,让农村民生凋弊。徐平前世在农村跑得多,明白这中间的细微变化。
李觏当知县的时间不长,对于这些事情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见徐平这样说,自然就一口答应下来。其实在心里,他也觉得第二种方法简便。
徐平又道:“用第二种办法,但有几条我要给你讲清。第一点,原则上凡是征发民夫的各县,则凡是壮丁,都要服此次徭役。你先会同桥道厢军,拟出一个章程来,算好修路的用工量,平摊到每一丁身上,要做多少个工。这算出来的数量,打个八折,则就是服役壮丁每人需要做的工数。到修路的时候,由公吏会同桥道厢军,把要做的事情折成工数,全部登记造册,交到你这里还有本地官府,到时候由转运使司稽查。这每一个工,都按民间雇人每天所需的钱数,折算出钱来,不服徭役的按此数交钱。而愿意做工的,只要超出了自己需做的数额,则按此数由你会同当地官府,给他们发放工钱。记住,不允许不服役的人家自己雇人,否则一旦发觉,加倍罚钱。”
李觏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允许民户自己雇人?我们只需要点齐人头,有人做工就是了,公私两便的事情。若是官方雇人,又多许多麻烦。”
杨告也道:“都漕,下官也觉得这样多此一举,无此必要吧?”
徐平摇了摇头:“不,很有必要。不要怕官府麻烦,公吏们拿着俸禄,不愿意辛苦做事只管辞职回家,重新募人就是。若是官府只管点齐人头,你知道这人是怎么雇来的?话说明白了,来的这些人大多根本就拿不到钱。比如大户人家允诺来年让他们租好地,或者说是农忙时便宜雇家里的牛,很多农户欢天喜地就去了。等到事了,又是一笔糊涂账。你们以为修路的时候省了心力,却不知道已经埋下了无数事端的种子。”
大多数农村里种地的庄稼人,一辈子就在附近几个村子生活,见识有限,目光自然也就短浅,很容易就被大户人家骗了。去家里一说,来年我的牛借给你用,或者是到时我渠里的水可以让你浇地,要不就是我哪里的好地租给你,他们就欢天喜地去帮人干活了。结果等到活干完了,别人翻脸不认,你找谁说理去?最没办法的,是这种骗局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总有人心甘情愿地上当。
不是农民太笨,而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那么单调,生活压力又那么大,心甘情愿用一身力气去换一个虚无飘缈的希望。不想他们上当,那就不要让他们去与大户人家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