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主帅李察哥利用贺兰山和黄河相夹的有利地形围住了“轻敌冒进”的同军木麻部,在战术上可以说相当成功。

    可惜,面对大同的国力和战力碾压,一两次成功的战术根本无法挽救战略上的被动。

    此战中,夏军凭借十倍于敌的雄厚兵力,向木麻部发起了多轮猛烈攻击,却受限于两军的巨大战力差距,迟迟都没能破开同军严密的阵型。

    就在李察哥见势不妙急命麾下与敌人脱离接触时,同军的援军却赶了过来。

    木麻趁机展开反攻,拖住了士气已竭的夏军。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知兵善战的夏国晋王李察哥果断放弃了与敌纠缠在一起的人马,只带部分精锐立即撤退。

    这个决定为夏国保住了将近两万的精锐兵马,也将为国血战的忠勇将士推入了火坑。

    先被同军内外夹击,再遭主帅出卖,夏军的殿后部队很快就地崩溃了。

    顺州之战,同军歼灭及俘获夏军五万余人(包含守御顺州城的征召兵卒)。

    而在此之前,宋军攻入西寿保泰军司的消息也传到了兴庆府,夏人终于尝到了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的恶果。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李乾顺步步防守以待形势变化的幻想彻底破灭。

    而顺州大败,更让夏国失去了赖以与同军周旋的野战力量。

    战报传至兴庆府,夏国小朝廷乱作一团。

    有主张立即遣使入同割地乞和的,有主张远走大漠避敌锋锐待同军力竭后再卷土重来的,有主张孤注一掷集中所有兵马于静州城下迎头阻击同军的……

    夏国主李乾顺一生经历了很多次的大风浪,深知临大事不能摇摆的道理。

    其人很快做出了誓死不降的决定,让一众观望的臣子有了主心骨,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面对强敌来袭,存续了两百余年且亡而复生的李氏政权(从公元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两百四十七年)显然比赵宋王朝更有韧性。

    李乾顺明知打不过同军也坚决不降,不仅源于党项李氏骨子里的桀骜难训,更在于“地方万里”的夏国就是一块没什么肉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