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文抱玉,说明来意,两人一路从河北谈到开春的水利治河,再到河西秋防,一年到两头的大事几乎一网打尽。走半天,没急着回府,而是到东市一家酒楼坐了。

    钲声响过,坊市开张,道上贩夫走卒熙熙攘攘,叫卖不断。文抱玉选了个雅座,清清静静,从中书省出来的晚,会食有段时间,稍觉饿感,两人要了红烧鸭肝、陈皮清酱炖的蹄髈、金华火腿,全是下酒好菜,文抱玉拿手巾揩了揩手,笑说:

    “学士,等河北的事安定,再约上户部几个人,一定要到小谢曲江的宅子里痛快饮一场。”

    崔皓心里一动,点头问:“小谢相公那处宅子,我早有听闻,清幽的很,是个消暑的好去处。”

    “岂止是消暑,他那个宅子,这个时令,松花满目,梅芳四溢,另有青石温泉,泡上一泡浑身脉络都通畅了。”文抱玉为他斟酒,崔皓忙起身去接。

    本不知怎么起头好,这一说到谢珣,崔皓倒便宜了,问:“小谢相公这过了新年,我记得,该二十有七了吧?”

    “不错,金乌长飞玉兔走,他可不是当年的少年郎了。”

    “是,这个年纪确实也该成个家了。”崔皓抿口小酒,不动声色把话题引出来。

    文抱玉手底双箸挑了块糯烂的蹄髈,慢慢咀嚼着,噙笑说:“学士知道,他之前定亲的事极其不顺,总是出岔子,坊间都说他克妻。要我看,也都是些捕风捉影的话,不过巧合罢了。”

    那些事有所耳闻,崔皓本也犹豫,但和谢珣共事几载相处和睦,两人政见理念相差无几,很是投缘。他是英年才俊,若能做了东床快婿,门第出身、官职品阶,怎么算,跟清河崔也是般配的了。

    这么一合计,崔皓暗暗较劲,他偏不信这个邪,女儿是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懂事礼,通人情,无论嫁给谁都会是个贤良□□。

    “我倒听过安乐公主跟小谢相公的一段,”崔皓这么说着,文抱玉轻轻瞥来一眼,他老脸一红,咳两声,“小谢相公这两年没什么动静了,你是他老师,就不替他急吗?”

    文抱玉笑了:“看来,学士替我这个学生急了。”

    崔皓的脸更红,连连摆手:“那倒不是,小谢相公人放在这儿,何愁无好妻?”

    说完,又有点后悔,若是提及自家女儿,有先造声势自卖自夸之嫌,未免不够谦逊。崔皓最擅撰写计簿,四十一个藩镇,二百九十五个州府,这里朝廷能收上来多少税赋,他都一清二楚。但一到子女上的事情,总有一种老父亲无能为力的感觉。

    转头看着外头街上走过背着稚子的年轻妇人,崔皓忍不住轻叹:“我有时真羡慕文相,女儿出了阁,再没心事了,不用操儿女那份心。”

    后头的话没好意思说,仙蕙人十七岁了,却未能定亲,儿子死活不愿意出仕……

    文抱玉闷声笑:“羡慕我这个鳏夫?”

    崔皓的老脸已经涨的微红,全然没在翰林院的从容,支吾开口:“我家中有一小女,年方十七,为能给她结一门好亲事,我同夫人没少商量过。我那孩子,人很温顺但也有点小傲气,非要个自己十分心恳的郎君才愿意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