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一个半月过去。
殷殷斩去了喜、忧、怒、悲、惊五情,与眼、耳、鼻、舌四意,虽未斩尽,却已如行尸走肉般,不能听、不能视、不能闻、不能尝,与外界的沟通断绝,几乎失了做人的乐趣,每日盘坐在神祠中,吃饭洗漱需要张玉与巧娘服侍。
这种状态,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不过事已至此,没法中断,只能全凭殷殷自己的毅力,将七情六欲斩尽,在一张白纸上,重新画出自己的新生。
另在这一个半月里,萧业与巧娘的修为,通过服食丹药,终于臻至二劫巅峰,随时可踏入三劫,这是真正的如铅似汞,纯粹而又沉厚。
苏月儿也把神晶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服用,精神力都有所增长,苏月儿相当于初入金丹,萧业与巧娘相当于三劫巅峰,先天大圆满的水平,张玉与杜氏差一点,也是二劫的水准。
当然,对心经的诵念萧业也未放下,日日诵读,除了才气增长到八品颠峰,在心灵方面,萧业却是越读越迷糊,一个念头通达,又有更多的不解浮现。
这让他正视起了理学。
其实任何学术在诞生之初,都是积极向上的,奈何人心难测,会以自己的利益诠释先贤。
正如萧业对义的理解,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纯因立场不同,屁股决定脑袋。
理学也是如此,朱熹的理学,如仔细研读,有很多积极进取之处,之所以理学会名声扫地,主要还是与大清以理学为统治手段有关。
在明代,理学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甚至万历之后,被心学打压的凄惨不堪,只因清兵入关,汉奸文人投旗所好,曲解理学,尤其是对存天理,灭人欲作了充分发挥,以禁锢思想扼制反抗。
世人常把存天理、灭人欲视为朱熹的原创,事实并非如此。
孔子一再声称克己复礼,《礼记·乐记》更有云: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甚至儒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几乎被奉为修行至理,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的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
在理学中,理是一种精神,并非天条,天规,由此可见,先贤的思想精粹被后世曲解到了什么地步。
要想精研心学,就绕不开理学,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理本论,另一个是心本论。
不过眼下萧业并没有书写《理经》的想法,毕竟理学的理,代表什么样的精神,他还没弄明白,而且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威力无穷,很容易被人曲解。
在这段日子里,巧娘与张玉跟着萧业一起诵念心经,巧娘的才气有了五品,张玉则臻至三品。
与清规的两月之期将至,萧业没法再留了,拜托紫姑照料好殷殷之后,便于一个深夜,与苏月儿悄然离去,一路疾行,在襄阳与清规师兄妹三人会合,一同去往洛阳。
殷殷斩去了喜、忧、怒、悲、惊五情,与眼、耳、鼻、舌四意,虽未斩尽,却已如行尸走肉般,不能听、不能视、不能闻、不能尝,与外界的沟通断绝,几乎失了做人的乐趣,每日盘坐在神祠中,吃饭洗漱需要张玉与巧娘服侍。
这种状态,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不过事已至此,没法中断,只能全凭殷殷自己的毅力,将七情六欲斩尽,在一张白纸上,重新画出自己的新生。
另在这一个半月里,萧业与巧娘的修为,通过服食丹药,终于臻至二劫巅峰,随时可踏入三劫,这是真正的如铅似汞,纯粹而又沉厚。
苏月儿也把神晶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服用,精神力都有所增长,苏月儿相当于初入金丹,萧业与巧娘相当于三劫巅峰,先天大圆满的水平,张玉与杜氏差一点,也是二劫的水准。
当然,对心经的诵念萧业也未放下,日日诵读,除了才气增长到八品颠峰,在心灵方面,萧业却是越读越迷糊,一个念头通达,又有更多的不解浮现。
这让他正视起了理学。
其实任何学术在诞生之初,都是积极向上的,奈何人心难测,会以自己的利益诠释先贤。
正如萧业对义的理解,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纯因立场不同,屁股决定脑袋。
理学也是如此,朱熹的理学,如仔细研读,有很多积极进取之处,之所以理学会名声扫地,主要还是与大清以理学为统治手段有关。
在明代,理学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甚至万历之后,被心学打压的凄惨不堪,只因清兵入关,汉奸文人投旗所好,曲解理学,尤其是对存天理,灭人欲作了充分发挥,以禁锢思想扼制反抗。
世人常把存天理、灭人欲视为朱熹的原创,事实并非如此。
孔子一再声称克己复礼,《礼记·乐记》更有云: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甚至儒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几乎被奉为修行至理,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的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
在理学中,理是一种精神,并非天条,天规,由此可见,先贤的思想精粹被后世曲解到了什么地步。
要想精研心学,就绕不开理学,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理本论,另一个是心本论。
不过眼下萧业并没有书写《理经》的想法,毕竟理学的理,代表什么样的精神,他还没弄明白,而且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威力无穷,很容易被人曲解。
在这段日子里,巧娘与张玉跟着萧业一起诵念心经,巧娘的才气有了五品,张玉则臻至三品。
与清规的两月之期将至,萧业没法再留了,拜托紫姑照料好殷殷之后,便于一个深夜,与苏月儿悄然离去,一路疾行,在襄阳与清规师兄妹三人会合,一同去往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