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廷的谈判要求,华东政府并没有拒绝,毕竟现在并不是灭掉清廷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和清廷讲和也可以全精力来对付东北的战斗,当然还要再清廷身上敲一笔,补贴战争的用度。
于是张之洞来到青岛和华东政府展开了谈判,华东政府向张之洞开出了5条讲和的条件
一、清廷必须承认华东政府为独立合法政权;
二、清廷退出河南省全境,并将河南省交由华东政府管辖;
三、清廷将赔偿华东政府战争损失共计6000万两白银;
四、清廷必须严惩主张发动对河湖根据进攻的官员,名单及惩罚措施须由华东政府认可;
五、清廷执行以上承诺之后,华东政府退出河北地区,将占领州府移交给清廷。
虽然现在华东政府事实上己经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了,而且各国也基本认可,在青岛设立领事馆的国家己达到了22个,但从法理名议上说,华东政府仍然不算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因此不如借这个机会,和清廷做彻底的切割,并且逼使清廷承认。而且在接下来和俄、日两国谈判时也方便一些。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做法在国内的舆论上肯会对华东政府不利,毕竟清廷统治260余年,正统观念已深入人心,华东政府等于是公然的闹分裂闹独立,但现在是非常时期,由于人民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的一连串辉煌胜利,使得华东政府的声望达到了极盛的高度,在全国各地,由其是在东南各省,要求华东政府取代清廷的呼声绝不是少数,有些甚致是公开在报线上呼吁要求清廷让位,请华东政府接管全国大局。因此华东政府现在公然独立,也不会引起多少反对的声音,相反还会有不少人支持。
当然独立只不过是个名份问题,华东政府还必须收获实际的代价,在战争之前,河湖根据地实际已占据了大半个河南省,现在向清廷要求占据整个河南省,也并不算过份,而且现在华东政府正是用钱的时候,向清廷索要6000万白银的赔偿,也不算过分,而且华东政府也不是要将清廷干尽杀绝,让出河北省的土地就是向清廷释放的这一信号。
按照华东政府的预想,这样的条件,清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毕竟和清廷签的那些卖国条约相比,华东政府的条件算是还好的。那知谈判大臣张之洞却当场就拒绝了华东政府的要求,表示这样的条件清廷是绝不可接受,并拒绝和华东政府续继谈判,要求返回北京去复命。
这到是真的出乎华东政府的预想,因力张之洞似乎并不是这种有决断魄力的人,而且虽然张之洞是谈判大臣,但决定权仍然是在清廷手里,无论谈出什么结果,张之洞都是无权决定是否签约,而是应该将结果上报给清廷,由清廷决定签不签,那有像张之洞这样干的。
不过既然张之洞要走,华东政府当然不会扣留,而且华东政府也下是求着清廷讲和,因此也让张之洞离开,军事工作组也准备讨论,再不再让义勇军再进一步,攻击涿州,给清廷施加更大的压力。但张之洞在临行之前,给华东政府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拒绝再谈判仍是身不由己,只求保全晚节,清廷自会另派他人来前谈判,请华东政府耐心等待,不要误会云云。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张之洞深知,自己绝不能签这个条约,签了就是李鸿章第二,也不能将华东政府提出的条款传回给北京,因为传回去就意味着这些条款是自己和海外华人谈成的,而且朝廷接受了这些条件,还是由自己来签约,那么这锅也就还是该自己背,因此张之洞才拒绝谈判,回到北京。这样自己拒绝了华东政府提出的要求,也没有签约,保住了个人的名节,并将华东政府的条件也带回来,清廷如果接受,大可以再派个人去青岛和华东政府签约就行了。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工作组的几个人也都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早知道张之洞爱惜名声,到也是真够拼。不过清廷怎么折腾可不管,但在华东政府面前耍这些小聪明是没有用的,因此工作组决定,还是要再给清廷施加一点压力。
张之洞回到北京之后,立刻给朝廷上折,说明了自己的青岛之行,将华东政府的条件都详细说明,并且慷慨激昂的表示朝廷绝不能接受这些条件,自己己经明确拒绝了。
看了张之洞的折子之后,慈禧差一点气得吐了血,她当然看得出张之洞的用意,无非就是为了他自己的那一点清名,竞然就不顾朝廷的大局。但慈禧也拿张之洞没办法,他毕竟是三朝老臣,总不能为这点事情治张之洞的罪,而且张之洞的行为还得到了不少官员的支持,认为张之洞有气节,有风骨,到是比李鸿章强多了。
慈禧现在也没时间和张之洞算帐,既然海外华人开出了条件就好办了,虽然条件确实苛刻了一些,但事到如今清廷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吗?而且慈禧也试探性的询问过各国公使的意见,各国公使也都建议清廷接受华东政府的条件,尽快恢复和平。慈禧一想觉得也对,再苛刻的条件,也比第二次庚子国变好得多。
但最重要的是选一个新的谈判大臣才行,张之洞显然是不适合的,想到了这里,慈禧只好叹了一口气,看来只能再启用袁世凯了。当然这一次启用袁世凯,朝廷肯定要有所表示才行,因此就在第二天,清廷下旨,加封袁世凯北洋大臣、总理府衙门大臣,练兵大臣,并加一等武毅伯爵;同时赠诰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少保、嗣母牛氏为一品诰命夫人;生父袁保中太子少保,二品生母刘氏为二品诰命夫人;还给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加了一个三品后补道台。要求袁世凯立刻回京赴任,并且还怕袁世凯又推什么有病之类,特意说明京中有良医,尽可放心。
于是张之洞来到青岛和华东政府展开了谈判,华东政府向张之洞开出了5条讲和的条件
一、清廷必须承认华东政府为独立合法政权;
二、清廷退出河南省全境,并将河南省交由华东政府管辖;
三、清廷将赔偿华东政府战争损失共计6000万两白银;
四、清廷必须严惩主张发动对河湖根据进攻的官员,名单及惩罚措施须由华东政府认可;
五、清廷执行以上承诺之后,华东政府退出河北地区,将占领州府移交给清廷。
虽然现在华东政府事实上己经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了,而且各国也基本认可,在青岛设立领事馆的国家己达到了22个,但从法理名议上说,华东政府仍然不算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因此不如借这个机会,和清廷做彻底的切割,并且逼使清廷承认。而且在接下来和俄、日两国谈判时也方便一些。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做法在国内的舆论上肯会对华东政府不利,毕竟清廷统治260余年,正统观念已深入人心,华东政府等于是公然的闹分裂闹独立,但现在是非常时期,由于人民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的一连串辉煌胜利,使得华东政府的声望达到了极盛的高度,在全国各地,由其是在东南各省,要求华东政府取代清廷的呼声绝不是少数,有些甚致是公开在报线上呼吁要求清廷让位,请华东政府接管全国大局。因此华东政府现在公然独立,也不会引起多少反对的声音,相反还会有不少人支持。
当然独立只不过是个名份问题,华东政府还必须收获实际的代价,在战争之前,河湖根据地实际已占据了大半个河南省,现在向清廷要求占据整个河南省,也并不算过份,而且现在华东政府正是用钱的时候,向清廷索要6000万白银的赔偿,也不算过分,而且华东政府也不是要将清廷干尽杀绝,让出河北省的土地就是向清廷释放的这一信号。
按照华东政府的预想,这样的条件,清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毕竟和清廷签的那些卖国条约相比,华东政府的条件算是还好的。那知谈判大臣张之洞却当场就拒绝了华东政府的要求,表示这样的条件清廷是绝不可接受,并拒绝和华东政府续继谈判,要求返回北京去复命。
这到是真的出乎华东政府的预想,因力张之洞似乎并不是这种有决断魄力的人,而且虽然张之洞是谈判大臣,但决定权仍然是在清廷手里,无论谈出什么结果,张之洞都是无权决定是否签约,而是应该将结果上报给清廷,由清廷决定签不签,那有像张之洞这样干的。
不过既然张之洞要走,华东政府当然不会扣留,而且华东政府也下是求着清廷讲和,因此也让张之洞离开,军事工作组也准备讨论,再不再让义勇军再进一步,攻击涿州,给清廷施加更大的压力。但张之洞在临行之前,给华东政府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拒绝再谈判仍是身不由己,只求保全晚节,清廷自会另派他人来前谈判,请华东政府耐心等待,不要误会云云。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张之洞深知,自己绝不能签这个条约,签了就是李鸿章第二,也不能将华东政府提出的条款传回给北京,因为传回去就意味着这些条款是自己和海外华人谈成的,而且朝廷接受了这些条件,还是由自己来签约,那么这锅也就还是该自己背,因此张之洞才拒绝谈判,回到北京。这样自己拒绝了华东政府提出的要求,也没有签约,保住了个人的名节,并将华东政府的条件也带回来,清廷如果接受,大可以再派个人去青岛和华东政府签约就行了。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工作组的几个人也都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早知道张之洞爱惜名声,到也是真够拼。不过清廷怎么折腾可不管,但在华东政府面前耍这些小聪明是没有用的,因此工作组决定,还是要再给清廷施加一点压力。
张之洞回到北京之后,立刻给朝廷上折,说明了自己的青岛之行,将华东政府的条件都详细说明,并且慷慨激昂的表示朝廷绝不能接受这些条件,自己己经明确拒绝了。
看了张之洞的折子之后,慈禧差一点气得吐了血,她当然看得出张之洞的用意,无非就是为了他自己的那一点清名,竞然就不顾朝廷的大局。但慈禧也拿张之洞没办法,他毕竟是三朝老臣,总不能为这点事情治张之洞的罪,而且张之洞的行为还得到了不少官员的支持,认为张之洞有气节,有风骨,到是比李鸿章强多了。
慈禧现在也没时间和张之洞算帐,既然海外华人开出了条件就好办了,虽然条件确实苛刻了一些,但事到如今清廷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吗?而且慈禧也试探性的询问过各国公使的意见,各国公使也都建议清廷接受华东政府的条件,尽快恢复和平。慈禧一想觉得也对,再苛刻的条件,也比第二次庚子国变好得多。
但最重要的是选一个新的谈判大臣才行,张之洞显然是不适合的,想到了这里,慈禧只好叹了一口气,看来只能再启用袁世凯了。当然这一次启用袁世凯,朝廷肯定要有所表示才行,因此就在第二天,清廷下旨,加封袁世凯北洋大臣、总理府衙门大臣,练兵大臣,并加一等武毅伯爵;同时赠诰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少保、嗣母牛氏为一品诰命夫人;生父袁保中太子少保,二品生母刘氏为二品诰命夫人;还给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加了一个三品后补道台。要求袁世凯立刻回京赴任,并且还怕袁世凯又推什么有病之类,特意说明京中有良医,尽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