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的叶子,枝条也细细的,整体的刺梨蓬并不高,两米左右。刺梨蓬中间还夹杂其他植物,蔷薇、野草和树。仔细看,可看到伸出来的部分枝条挂着青色的果实,果子稀密并不一致。杨再新之前看刺梨都是图片,此时,对活生生的果子也觉得很熟悉。

    “杨主任,真的发现了啊,好,太好了。”张兵有些激动,顾不得面前有不少荆刺,直接扑入草丛。可他并没走远,就被密集的刺丛挡住,不少刺钩拉住他的衣服。

    张兵挥刀猛砍,要将刺梨之外的杂物清理干净,才能够看到完整的刺梨,便于拍照、取证等。

    “张哥,别太激动啊,发现一丛很可能会发现更多。”杨再新往河沟方向看,视线被前面的刺梨挡住,沿山势方向看也看不远。人在草丛里,确实很渺小。

    半个小时,总算将这一丛刺梨清理出来。或许是多年的生长、发展,刺梨丛中不少枯枝、新生长一两年的枝条则挂着果子,刺丛深处,也可看到一些果子。

    这一丛刺梨横径四五米,延伸到坡坎边,估计是之前种植在坡坎边用做栅栏的。如今,延伸铺开便成为如今的样子。

    拍了照片,杨再新摘几颗果子,果子大小不均,长刺,但并不太刺人。此时,果子和刺都是青色,要等国庆期间,果子才成熟,到时候,果子的颜色变为黄色。看起来这果子还很可爱,初步估算,这一丛刺梨全部摘下来,大约有四五斤重,这是完全野生、阳光不足、肥分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产出。

    如果移栽、管理到位,确实会有不错的产值。当然,价值还在于省农院那边回收果子的价格。对刺梨进行深加工,只要消费者接受这一产品,市场上的反馈应该不差,因为如今人们对自身的保养,有充分的认知,也舍得投入。

    将这里的情况视频给龙秀国、龙成海等人,他们也很高兴,同时,他们根据村里人提供的信息,在其他地方也找到刺梨丛,不过是稀稀落落的,果子不多而已。

    离开这一丛刺梨,往前走,还看到另外两丛,和之前那一丛差不多大小,结果的情况也差不多。一块地发现三丛刺梨,还是很具有说服力的。

    继续往山坡顶爬,杨再新和张兵不断发现新的刺梨丛,刺梨结果情况大差不差,整个这片坡地,两人一天都搜找不到一半,已经发现而是多丛刺梨。因为发现一丛,都要将刺梨周边清理一番,很耗时间与体力。等两人决定收工回村,身上的力气都没有多少了。

    从山顶走回村,张兵让村里的人过来接,又饿又累又渴,早上出门带的水和食品,下午就吃光了。完全是不断发现新的刺梨丛,整个人处于兴奋状态,他们才支撑下来。

    回到村里,吃过晚饭。村干们集中到村部,将一天拍照搜集到的刺梨整理出来。这些资料,已经有充足的说服力,杨再新将照片和地理位置的描述全部输入电脑,已经半夜时分。

    “今天收获非常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明天继续,大家都早点休息吧。”杨再新说。

    “明天要不要休息一天?”龙秀国也知道今天每一个人的消耗太大,睡一觉能不能恢复体能?

    “明天别太早,睡一晚就可以的。”张兵说。相对而言,杨再新身体上的承受极限可能没有这些村干强,好在到双沟村一个月,也是磨砺出来了,加上年轻,恢复更快一些,他也有信心明天爬山。

    接连五天,虽然河沟几千亩的坡地村干们没有完全搜找一遍,但这里的大体情况已经掌握。完全有把握对坡地判断是不是适合种植刺梨,至于种植后的产量问题,目前的预估确实没有依据。

    所有的资料都输入到一个文档,杨再新整理时有进行了分析、剪接,不让杂乱。他们决定不再去野外搜找刺梨,杨再新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整理这些东西,然后让村主干们看这份材料,从逻辑性和说服力上进行怕买断、分析。结果一致认为有充分的依据,表明双沟村的坡地适合种植刺梨。

    视频材料和文字材料做好后,杨再新联系了向军。这个事情是同向军一起到省里跑碰上的,这时候,也得一起同县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