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刘邦诈擒、贬为淮阴侯之后,由于彼此特殊的心理需要,双方之间有过还算融洽的一小段。(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刘邦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刘邦能够轻易生擒韩信,实在是侥幸,人已经被押在车上了他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他想弄明白韩信到底是怎么想的就被自己抓了?更想弄明白的,还是那个埋在心底的老问题,韩信到底有没有想过自己单干?有没有想过谋反?自己是识破了韩信还是冤枉了韩信?是自己更厉害,还是韩信不精明、有点傻?如果是,韩信那些令人羡慕不已的好仗,到底是怎么打的?如果不是,又为何被自己生擒活捉?他心里痒痒。

    韩信则是这个时候才明白垓下大战时刘邦、包括张良对自己的严重误解。

    他们都缺乏直接指挥数十万大军的经验。直接指挥数十万大军,和直接指挥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以至数万人全然不同。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指大部队。小部队用不着,说走就能走,吃住问题,买也可以、借也可以,万不得已抢也可以;人少,客观条件都还具备。大部队不能说走就走,人太多了。怎么走?分几路?到哪吃?到哪住?粮食从哪里来?住到什么地方?都必须周密计划、提前安排、派出人马打前站。稍不留心,部队在路上就可能挤作一团、走都走不开,还打什么仗?!吃的问题更严重,同一条路上如果安排部队太多,前边部队把粮食买光了,后边的可能抢都没有地方抢,还如何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刘邦直接指挥的部队,最多的时候不过三两万人,且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有萧何替他周到安排。张良短暂直接指挥过的部队不过百余人,更没有这种经验。韩信带兵,则是从数万到数十万、近百万,一开始就是大部队,吃饭、有的时候比打仗还重要。更何况吃饭和部队人数增长并不成比例,人多到一定程度,吃饭就可能比打仗还重要了;有的时候,能吃上饭、能按时到达就是胜利。所以,韩信带兵特别注意粮草先行,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刘邦和张良的位置已经太高了,没有人能想到他们不懂这些行军作战的常识,也就没有人敢指出这一点。韩信到这个时候还希望能解释,以为这是可以说开的事情。

    两人都有需要,就很容易找到机会、凑到一起。

    大概是在长乐宫修缮完成、刘邦搬进去之后,请韩信来宫中闲聊。两人都有意,话题很自然就谈到诸将的带兵能力。又都是重要当事人,就有点像赛后复盘了,兴致越来越高。

    一个一个数下来,刘邦果然兴致勃勃地问:“如我,能将几何?”

    韩信等的就是这个问题,便毫不客气地回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他以为刘邦一定会问为什么,那他就可以展开解释,委婉说明垓下迟到的原因。是不是能够冰释前嫌他已经不大看重,韩信真的不是斤斤计较之辈,但这事情事关自己的人品,必须说清楚。

    未曾想,刘邦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感觉当面受辱,是当面蔑视寡人!他立即反问:“如公何如?”

    韩信没有意识到已经话不投机了,随口回答:“多多益办。”这固然是实话实说,却疏忽了对面是皇帝,又是早已经心生芥蒂、又感觉当面受辱的皇帝。

    刘邦话锋一转、笑嘻嘻地、仿佛撩逗幼童一般、目不转睛地盯着韩信反问:“多多益办,何为为我擒?”

    韩信差点被噎死,好一阵才缓过劲来,涌到嘴边的话又是不宜当面出口的。他家虽然贫困,但从小接受的是贵族教育,对人要以礼相待,有理也要让三分,不能出言不逊,不能让人下不了台。无可奈何,只得拍了一个迟到的马屁:“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刘邦确实可谓善将将,但伪游云梦委实不能说是善将将,不过是背信弃义、欺诈而已。刘邦的问话,有点仗势欺人、得乖卖脆的流氓无赖腔调。假如是在楚汉战争胜出之前,可以肯定他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那个时候的他绝对不会把韩大将军抓起来。刘皇帝,得意忘形了。

    必须说明,刘邦本不是这样的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心底里有那么一点点。长期以来,外部的对手自然是项羽,内部的对手其实就是韩信。长期知道技不如人,长期担心取而代之,心中很是忐忑。如今居然胜利了,居然在内外两个战场都胜利了。他想高兴一把、庆贺一下。哪里还有比在对手面前高兴、庆贺更畅快的事情?!所以,刘皇帝一不小心放纵了一下、得意了一把,可谓偶尔露峥嵘。

    韩信立即抽身而去。至那以后公开拒绝参加朝中的任何活动,再未和刘邦打过照面,更没有任何交谈,背景也不给他当了。一生心血、满腹豪情,居然奉献给了这样一个无耻之徒。

    之后,刘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有了新的判断,可能不是不行,而是缺乏自信。他决定试一把,征发三十万大军,亲自带兵平定韩王信,时为汉七年十月。

    刘邦如果能够听韩信把话说完、或是听听韩信的意见,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在冷兵器时代,北部——中原皇朝和北部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不适宜大兵团作战。自春秋战国至明朝,凡是中原皇朝占优势的时候、还有咱们一再炫耀的那些战例,都是数千、最多三两万人的精干部队,例如霍去病、例如卫青、例如李陵、例如窦宪。凡是少数民族政权占优势的时候、还有咱们不大提起的那些战例,都是大兵团,刘邦这一次30万,刘彻马邑之战也是30万,明英宗朱祁镇土木之变那一次20万、还有说50万的,类似战例,还有很多,别说打仗,吃饭喝水都很容易出问题。

    刘邦这一次并非吃饭喝水出了问题。开国皇帝、马上皇帝,有足够的权威,又有萧何那样经验丰富的大管家。他遭遇的是皇帝权威和萧何经验都无可奈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