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这杯美酒,韩信只来得及抿了一小口。(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来到楚王封地、也即回到故乡,他一共办了三件小事。一是找见漂母,赐千金,高调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漂母自然也没再有什么令人难堪的话。二是召见南昌亭长,赐百钱,还当面说了一句难听话:“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三是召见在淮阴市上当众侮辱自己、令出胯下的那位少年,用为楚军中尉,又给身边文官武将说了一番话:“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多少为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然后,就厄运临头了。

    韩信直到这时还没有谋反的打算。

    他是打仗出身、又以谋略见长,接到诏书就明白皇帝南游云梦是要干什么,却迟迟不能确定如何应对,“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仅考虑个人安全和地位,自然是打;安全迅即不成问题、地位无形之中就和刘皇帝一般高了。至于成败,最遭也是五五开。但皇帝毕竟是还没到手的,楚王的帽子毕竟是已经戴在头上了的。不知他是否想到了这一层,终究还是没有选择打。

    剩下的选择当然也还有。例如暂且既不打、也不见,逐步形成一种既不造反、也不听命、听调不听宣的半独立状态。这个力量韩信是有的,但这个头脑似乎没有,那就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了。陈平在刘邦权力范围内尚且有办法把事情缓下来,韩信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却没有办法把事情缓下来。韩信军事谋略无疑出类拔萃,政治谋略可能确实略逊一筹。

    有人建议杀了钟离眛去拜见皇上,“上必喜,亡患”。这是一种普通人的应对逻辑,好似医家看病弄不清楚原因、先对症治疗的意思。皇帝因为钟离眛的事情找你的茬,你就把钟离眛杀了,他还能说什么?没有想到问题的关键在皇帝,只要皇帝下定决心,没有钟离眛会有宇文眛。更没有想到,好似甲乙双方赛跑,乙方主动请甲方兼任裁判,哪里还能赢得了呢!韩信在政治上或也就是普通人水平,犹豫中还是选择了这个办法。这就太不厚道了。

    但他不是直接派人去杀,而是亲自出面找钟离眛商量这件事。这就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与人为善。

    两人在楚汉战争中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私人关系一直很好。钟离眛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若欲捕我处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然后当面指责韩信:“公非长者!”言毕,自刎。

    钟离眛似乎将刘邦和韩信的楚汉关系视同刘邦和项羽的楚汉关系了,没有意识到刘邦不是项羽,此楚汉也已经不是彼楚汉。没有注意到世间巨变。他投靠韩信因此,丢掉性命也是因此。

    还有一个没有注意到世间巨变的,韩信。

    说话间两个月已经过去。韩信带着钟离眛的首级前往陈县迎接刘邦。

    陈县,现今河南淮阳县。原为最古老的诸侯国之一,舜的后裔封在这里,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就是这里,战国时被楚国吞并,成为最早的县。陈胜起义称王就在这里,是古代史上第一个平民政权张楚王朝的都城。最初投奔陈胜的英雄豪杰,和陈胜见面都是在这里。对于秦末各路义军,是老根据地。后来历代义军的老根据地大都是在深山区;这里是大平原,可见秦末义军厉害。且陈胜自起义至被杀只有半年,又可见秦末义军一开始就很厉害。

    刘邦应该是沿着秦皇朝留下的驰道过来的。大平原上的驰道,将近七十米宽,中间部分为皇帝专用,官员民众都只能在两边。

    韩信和各路诸侯王及相关官员应该就是在陈县城外驰道路边等候。

    皇帝车驾远远停下,韩信迈步迎上前来的时候,双方应该都完全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不仅大吃一惊、甚至应该惊呆了。

    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兴师动众来抓反贼,这个曾经统领数十万汉军、现在也还带领着汉军最精锐部分的反贼韩信不仅恭恭敬敬一步一步迎上前来,而且还恭恭敬敬托着钟离眛的人头——认定他谋反的主要证据。

    韩信没有想到的是,违背做人道德逼迫钟离眛自杀、捧着人头来向皇帝表忠心,皇帝为他准备的却是迅疾逼近的一队力士——他们显然不是为了保卫韩信。

    事发突然,又光天化日之下、万众瞩目之中,双方都遭到巨大的心理冲击,都没有能及时做出正确反应。

    刘邦没有做出的正确反应是:韩信将钟离眛的人头献上,于事理而言等于是釜底抽薪,否定了造反的证据,也就是否定了他千里迢迢、兴师动众前来擒拿反贼的根据。这不仅是韩信的根据,更是他刘邦的根据,也是常人的、常识的根据。他如果继续按计划擒拿韩信,就是在诸侯王、文官武将、汉军将士面前师出无名。所以,应该立即命令力士停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