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身义军很早,在项梁手下一直不得赏识。后来被项羽用为执戟郎中,提过几条建议,人家也没听进去。推翻秦皇朝后,转而投奔刘邦。刘邦用人,一般是原来干什么先还干什么,被安排为传令兵的小头目。频繁跳槽而不得赏识,问题不一定在项梁、项羽、刘邦,极有可能在韩信自己。你想啊,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成千上万普通士卒之一、开口就是事关天下大局的战略,有几人能够当真听下来?
到刘邦帐下不久,又糊里糊涂犯罪当斩。轮到被杀头的时候看见给刘邦驾车的夏侯婴,情急之下蹦出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他平时大概就是这般说话,直接把自己和天下兴亡联系在一起。一般人听了,大概是与其想救也不救了。夏侯婴或是没有当成大话,或是以为说大话也是一种才能,或只是一片善心,开口相救了。
借着夏侯婴的面子,他成为搜粟都尉。都尉,相当营团级、中级军官。一般士卒或就很满意了,但他一点也不满意,满肚子打仗学问还是不能施展。之后和萧何打交道多了,终于有机会讲出来。幸亏萧何不是带兵打仗的,而是谋划全局的,所以认定他是大将之才,反复向刘邦推荐。刘邦仍然迟迟不用。他轻松扔下来之不易的都尉,怒而出走。萧何不辞劳苦、爬山涉水把他追回来。他终于成为汉军前敌总指挥,立即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为当时、后世公认的军事大家。
打遍天下、百战归来、在这里苦苦思索汉王要当何等皇帝的时候,他还不够三十岁。他的知识面依然很窄,只是已经成为名震天下的统帅,人们已经不会这样想或不敢这样想他,他自己又始终没有意识到。
对于做人,韩信铭记在心的只有一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漂母如此,对刘邦也是如此。他对刘邦始终怀抱感恩之心,没有汉王,他就永远只能仰望各位前辈兵家,哪还敢在心里和他们过招呢?!无论到何时何地,汉王的位分都应该高于自己,这是他早就抱定的主意。但他原本也并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
首先是传统习惯的巨大影响。上古没有皇帝,夏商周三代都是称王,当得好的后世称为圣王,例如尧舜禹汤文武。所谓天子也还不是皇帝的另一种称谓,只是能代表大家和上天沟通的王。春秋战国更没有皇帝,最高的政治首长是伯、即后来习惯称呼的霸、五霸七雄的霸,代表性的就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这时的霸也还没有霸主、霸权、霸凌、称霸的意思,只是一个代行天子权力的和事佬,一般不会用强,主要是靠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来主张公道、维护天下秩序。第一个称伯的姜小白,最重要的准备措施是兴灭继絶,就是把已经灭亡的小国恢复起来,把齐国兼并周围小国的土地、民众原数归还人家。大多数伯的名声都不错,政治也还清明、社会也还安宁,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繁荣文化不是平白无故而形成的,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政治领袖的榜样作用。后世只是注意到秦始皇嬴政称皇帝的带头作用,忽略了这个尝试极为短暂,且是秦皇朝自己公开宣布取消了的。公开称帝不过十余年,又公开取消,社会各界都看在眼里,并不是后来某些阶段那样只看秦始皇称帝而不看秦二世取消称帝,社会影响又能够如何?!所以,陈胜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并没有称帝,而是称王。项羽带领天下英雄推翻秦皇朝之后更没有称帝,而是称西楚霸王,即封在西楚的伯,又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显然是一个类似齐桓、晋文的伯。他们的选择都是人心所向。
再次是各阶层民众不约而同的选择。刘邦第一次东出途中遇到的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大张旗鼓为楚怀王熊心发丧占据道德制高点,那是建议刘邦以熊心继承者自居,他哪里会希望刘邦称帝?!较早起义反抗秦皇朝、又较早参加刘邦义军的郦食其,明确认为刘邦的前景是“德义已行,南面而伯”(《汉书·郦食其传》)。蒯彻曾经不止一次建议韩信独树一帜、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那是不希望刘邦成为霸主,遑论皇帝?!
当时社会各界绝对没有想到让刘邦当皇帝,更没有想到当秦始皇那样的皇帝,甚至也不是周天子,充其量是更接近于齐桓、晋文的伯、霸。自然,这个时候的中国人还远未进入不可一日无君的状态,更还没有三纲五常那一套。(意识到这一点对于走近西汉功臣很重要。)
所以,韩信原本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到刘邦帐下不久,又糊里糊涂犯罪当斩。轮到被杀头的时候看见给刘邦驾车的夏侯婴,情急之下蹦出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他平时大概就是这般说话,直接把自己和天下兴亡联系在一起。一般人听了,大概是与其想救也不救了。夏侯婴或是没有当成大话,或是以为说大话也是一种才能,或只是一片善心,开口相救了。
借着夏侯婴的面子,他成为搜粟都尉。都尉,相当营团级、中级军官。一般士卒或就很满意了,但他一点也不满意,满肚子打仗学问还是不能施展。之后和萧何打交道多了,终于有机会讲出来。幸亏萧何不是带兵打仗的,而是谋划全局的,所以认定他是大将之才,反复向刘邦推荐。刘邦仍然迟迟不用。他轻松扔下来之不易的都尉,怒而出走。萧何不辞劳苦、爬山涉水把他追回来。他终于成为汉军前敌总指挥,立即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为当时、后世公认的军事大家。
打遍天下、百战归来、在这里苦苦思索汉王要当何等皇帝的时候,他还不够三十岁。他的知识面依然很窄,只是已经成为名震天下的统帅,人们已经不会这样想或不敢这样想他,他自己又始终没有意识到。
对于做人,韩信铭记在心的只有一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漂母如此,对刘邦也是如此。他对刘邦始终怀抱感恩之心,没有汉王,他就永远只能仰望各位前辈兵家,哪还敢在心里和他们过招呢?!无论到何时何地,汉王的位分都应该高于自己,这是他早就抱定的主意。但他原本也并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
首先是传统习惯的巨大影响。上古没有皇帝,夏商周三代都是称王,当得好的后世称为圣王,例如尧舜禹汤文武。所谓天子也还不是皇帝的另一种称谓,只是能代表大家和上天沟通的王。春秋战国更没有皇帝,最高的政治首长是伯、即后来习惯称呼的霸、五霸七雄的霸,代表性的就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这时的霸也还没有霸主、霸权、霸凌、称霸的意思,只是一个代行天子权力的和事佬,一般不会用强,主要是靠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来主张公道、维护天下秩序。第一个称伯的姜小白,最重要的准备措施是兴灭继絶,就是把已经灭亡的小国恢复起来,把齐国兼并周围小国的土地、民众原数归还人家。大多数伯的名声都不错,政治也还清明、社会也还安宁,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繁荣文化不是平白无故而形成的,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政治领袖的榜样作用。后世只是注意到秦始皇嬴政称皇帝的带头作用,忽略了这个尝试极为短暂,且是秦皇朝自己公开宣布取消了的。公开称帝不过十余年,又公开取消,社会各界都看在眼里,并不是后来某些阶段那样只看秦始皇称帝而不看秦二世取消称帝,社会影响又能够如何?!所以,陈胜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并没有称帝,而是称王。项羽带领天下英雄推翻秦皇朝之后更没有称帝,而是称西楚霸王,即封在西楚的伯,又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显然是一个类似齐桓、晋文的伯。他们的选择都是人心所向。
再次是各阶层民众不约而同的选择。刘邦第一次东出途中遇到的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大张旗鼓为楚怀王熊心发丧占据道德制高点,那是建议刘邦以熊心继承者自居,他哪里会希望刘邦称帝?!较早起义反抗秦皇朝、又较早参加刘邦义军的郦食其,明确认为刘邦的前景是“德义已行,南面而伯”(《汉书·郦食其传》)。蒯彻曾经不止一次建议韩信独树一帜、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那是不希望刘邦成为霸主,遑论皇帝?!
当时社会各界绝对没有想到让刘邦当皇帝,更没有想到当秦始皇那样的皇帝,甚至也不是周天子,充其量是更接近于齐桓、晋文的伯、霸。自然,这个时候的中国人还远未进入不可一日无君的状态,更还没有三纲五常那一套。(意识到这一点对于走近西汉功臣很重要。)
所以,韩信原本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