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对于无益于现世解脱,至死都纠缠不清的问题主张搁置。佛世时,古印度思想界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光是外道沙门梵志,便有“九十六种道”,有“六十二见”学说之多。这是佛教当时的思想背景。许多比丘出家前就受过外道思想影响,可能会把问题带入佛门中来。受佛教而留下的鬘童子,不受佛教而离去的善宿,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终佛一生,佛法与异学的思想交锋从未停止过,甚至在涅槃之夜,关门弟子须跋还问佛有关外道问题。

    佛在迦兰陀竹园和祇园等地,曾就这些外道知见的成因和表现,为比丘作过系统解说,并将外道知见归纳为六十二种,称:“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

    其中有关前世的看法,即所谓前际、过去、本生本见、本劫本见等十八种,包括:我与世界常存论四种,半常半无常论四种,有边无边论四种,异问异答论四种,无因论二种;关于后世的看法,即所谓后际、未来、未生未见、末劫末见等四十四种,包括:我死后有想论十六种,我死后无想论八种,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我死后断灭论七种,现在涅槃论五种。

    一是常论。或有沙门、婆罗门在入定的时候,能够回忆往世所经历过的,世界一成一败,乃至二十、四十、八十成劫败劫,或者能以敏捷的头脑略作观察,发现众生成劫不增、败劫不减,所谓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便说我及世间常存不变等等。

    二是半常半无常论。世界初成时,纯金所造的梵天宫中空无一人,光天上有命终者最先化生在空梵天中,成为第一位梵天神,并以造物主自居。后生者以为自己是先梵天神化生的,死后生在人间出家学道,入定自识宿命从梵天来,便说大梵为众生之父,常住不变,我等为其所造,变化无常,故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或有在梵天上因娱乐戏笑,疲惫至极,失神而死,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入定自识宿命从梵天来,便说梵天在上常住不变,我因戏笑所以无常,故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或因辗转相看,神不守舍,失意而死,生在人间,或以速慧略作观察,便说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

    三是有边无边论。有些沙门、婆罗门在禅定中,猜想空间是有边有底的,或者是无边无底的,或者上方有边、下方有底,四方无边,于是就说世间既有边也无边。或者以敏捷的头脑略作观察,便说我及世间既非有边,也非无边。

    四是异问异答,答非所问,包括不可知论、诡辩论。有些沙门、婆罗门搞不清到底有无因果报应,说不知道又怕被人瞧不起;或者不知道有无前生后世,又怕乱说堕妄语;或者不知道何为善与不善,也不知如何说是好,若随个人好恶瞎说,又怕堕于爱憎,来生受报;或者头脑愚钝,只会“顺杆爬”以迎合他人意图,所以有人来问,就都搪塞说:“事情是这样的,既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或者不是那样的,或者既不是那样的,也未必不是那样的。”譬如说:“风不一定吹,火不一定燃,水不一定流,箭不一定射,怀孕不一定产,牛奶不一定挤,日月或出或没或明或暗,不可知”等等。

    五是无因果论。有些外道前身生在无想天上,无想无知,忽然生起想念和知觉,便从天上命终,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在禅定中,发现自己是从无想天上转生为人的,就说:“我本来是没有的,今生忽然就有了我,这个世间本来是没有的,忽然就有了!”或者用敏捷的头脑略作观察,便说:“此世间无因而有”,因而主张既没有杀害者,也没有被杀害者,杀盗淫妄既不是罪恶因缘,也没有什么恶报,即使行善不作恶,也没有什么福报等等。

    六是我死后有想论。有些沙门、婆罗门说“我死后往生无色界有想天”,或者说往生“半有色半无色有想天”,乃至“非有色非无色有想天”,或者往生“有一想天,如遍净天一身一想;有若干想天,如光音天一身若干种想;少想天,如梵天中最初有光音天神下生时,若干种身而有一想;无量想天,如天神与世人若干种身若干种想”等等。

    七是我死后无想论。有些外道说“我死后往生有色无想天”,乃至“无色无想天,半有色半无色无想天,既非有色又非无色无想天”等等。

    八是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有些外道说“我死后往生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天”,乃至“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天”等等。

    九是断灭论。有些外道说“我的身体从父母所生,死了就断灭了”,或者说要到欲界天去断灭,到色界天去化身断灭,乃至到无色界最高处断灭,那里才是最终的断灭等等。

    十是现在涅槃论。有些外道说“我现在自由享受五欲之乐,这是我所得到的现在涅槃”,有的则说,这是涅槃,但不是最高的,初禅才是第一涅槃!有的则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才是第一涅槃等等。

    佛说:“此六十二见名曰无见,亦非真见是谓无见!”因为不是真知灼见,所以没有见识。唯有佛知道“彼于行有我见、命见、有身见、世间见”是问题的根源。行另译取,即十二因缘首句“无明缘行”的行,也是五阴中的行阴,包含心意识,实质是我执我见,是能造作因缘,迁流于三世者。

    人身是四大五阴假合之体,原本是空幻的。但是凡夫认身为人、为我、为寿命、为世间。身体出生名为此世,有此世便有他世,便有众生众死于世间。有身就有“触缘受”,有感受就有人我寿命,以及世间等知见。所以梨犀达多说“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

    身见是六十二见的老根,若无身便无六十二见。佛的知见远远超过外道的知见,佛知道三世因果,但是又没有身见等一切执着,所以成就涅槃寂灭。六十二见偏执断常、有无、一异为真谛,皆被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忌讳吉庆见亦即爱说世间吉凶,或者以为作法会能消灾祈福等凡俗知见所系缚。所谓“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

    在佛教的立场上看问题,凡是与佛教不同的宗教学派,譬如信奉六十二见之一者,都是外道异学。因为与佛法不同,异于正法,所以名为异学。如佛所说,佛法微妙与世间法相反,断尽爱欲达到涅槃更加难懂,众生染着五欲,被愚昧遮蔽了心灵,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或以杀生为乐,或以偷窃、放荡、欺诈为乐,或以苦行为乐等等,对于佛所觉悟的甚深因缘法则,不能相信和理解。

    佛说:“这些邪见只是说说罢了,不适合一起讨论,是佛所不认可的,因为在这些见解中,各有各的思想疙瘩没有解开,我以真理来推断,各位沙门、婆罗门中,尚且无人与我匹敌,更何况想超过我的!”

    阿难也说,佛对外道学说非不知非不见,而是全知全见。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佛掌握了缘起法和四圣谛,从而知道六师富兰那之辈及其追随者,搞的是邪见,走的是邪道,必遭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