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初成佛道二度降魔,历经三十五年时光,终于实现了初生时的誓言,成为了三界至尊、人天导师,为一切众生找到了灭苦之路!

    不需要再作什么苦思冥想了,该想的成佛前都已经想过了。现在他是无事不知的“一切智者”,具备“捷疾智”等深广敏锐的智慧,凡事不想则已,一想则通,从前想不通的,此刻也都有了最圆满的答案。

    佛以闪电般的智慧观察众生根性,发现甚深微妙的缘起法,只有少数智者能信,多数人是不信的。那些执着有身,不喜欢离欲的众生,很难觉悟缘起空理,灭尽有身达到涅槃。唯有智者才能信受和理解。他想:“如果我为别人说法,别人却不肯信受奉行,那就没有必要说法,与其徒劳无益,不如默然为好!”

    当初,毗婆尸佛悟道时也这样想过,他想:“我现在得到了无上正法,此法太深奥太微妙了,一般人很难认识和理解。因为这个境界超越了止观,与众生的观念、爱好、追求和习性正好相反,只有智者才能理解。愚人无法了解如此奥妙的因缘法,对于爱尽涅槃的道理就更难理解了。我若为众生说法,他们必然听不懂,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与大师一样,圣徒悟道后也是不想多言。譬如佛在祇园时,有位三勤比丘住在拘萨罗人间树林中,平日勤诵经、勤讲说、勤思惟,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忽然沉默下来。林中天神说:“过去你常和比丘们讨论法义,现在却忽然沉默了,这是为什么呢?”比丘说:“以前心不离欲,所以喜欢诵说法句,现在已经成道,就不需要通过诵说法句来见闻道义了。”再者,禅修使人内在宁静,沉默寡言便是禅修的习性。

    佛说过,能知四圣谛者少如手中土,不知者多如大地土。爱情或者爱欲、欲爱,是众生繁衍的原动力,在四圣谛中是苦集,断爱即可了生死。虽然在成佛前,菩萨们都想普度众生,但是成佛后有了圣慧眼,这才发现众生都是以爱为信仰的,不惜生死相许,而且习以为常。如果教人断恩爱、求解脱的四圣谛,世人必会退避三舍。对于沉湎于自体爱的芸芸众生,教他们灭有身、入涅槃,还不如说往生天国更顺耳,这是诸佛最感为难之处。

    因此,佛无世俗之念,由四禅渐次进入灭尽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加上连着下了七天雨,无人打扰,从2月9日晨坐至2月16日晨,释尊默观成道树伸出的枝叶,二目微开一眨不眨。

    在欲界的上方是色界初禅天,天中最上一层是大梵天。佛说娑婆世界就像发髻一样。所以从这里可以俯瞰小千世界那弧形的穹顶。苍穹下便是由千世界组成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遥知如来所想,犹如力士屈伸一下手臂的工夫就来到佛前,头面礼足后站在一面,恭请如来为众生说法。

    梵王说:“世尊今已成佛,为长夜迷茫不知归宿的众生,找到了彻底灭苦之道,若不演说无上法宝,世间人民就会败坏下去,三界也会失去真理之眼。无数众生苦于生老病死的逼迫,善根、信根、慧根等等根机已经成熟,假如不闻佛法便死去那就太不幸了。如来出世理应说法,现在说法正是时机,恳请世尊因材施教,为众生说法吧!”

    佛说:“如果众生无有恭敬,无有次序,没有一个可畏惧的主宰者,对于大道就会有所退减,这是最大的苦恼。世间没有胜过我所成就的戒定慧、心解脱、智慧解脱,而能令我敬重归依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佛,我当敬重奉事,依法而住。过去未来诸佛也是如此。除了正法以外,没有任何他力可以敬畏,而堪称主宰者了!”

    梵王赞同道:“善哉如是!世尊,过去等正觉,及未来诸佛,现在佛世尊,能除众生忧,一切恭敬法,依正法而住,如是恭敬者,是则诸佛法!”

    一切诸佛都是靠正法立足的,没有正法就没有诸佛的立足之地,也就不成其为佛。后来阿难也说“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依法不依人,是指以佛法为修行的准绳,不归依创教佛以外的其他人或神佛。正法时期,创教佛是唯一的权威。归依佛就是归依创教佛。像法时期群佛并起,不依人也被曲解为“不把释迦佛当作唯一的权威”,创教佛就这样被邪说泛起的泡沫湮没了。

    佛知道梵王的心情,又怜悯一切众生,就说:“我将大开正法之门,使不信的人生起坚定的信心,领悟甚深的佛法,我已经拥有无上法宝,凡是入我法门者均可打开清净法眼,修成正果!”

    毗婆尸佛成道时三闻梵天劝请,也是以佛眼观察世界,看众生心垢有厚薄,根性有利钝,教化有难易。易于受教者畏惧后世罪,所以能灭恶法,出生于善道,犹如各色莲花,有的刚出污泥未至水面,有的刚与水面齐平,有的超出水面但未开放,虽然如此,所有莲花都不会被水染着,终究都会绽放的!

    释尊时代也是如此。世间人民具足上根利智的,有大智慧者只占极少数,中下等根性的普通人最多。因此,佛将教育重心放在了大多数人身上,主张“渐渐习学趣迹”,就是渐修渐悟求取道果。道果就是修行八正道,成就五根所得的四沙门果。五根修全了证四果,稍差证三果二果初果。只要成就五根,不论是否全修,都会有结果。由初禅修到四禅,由四沙门果到辟支佛与如来佛,分清层次与阶段,便是立足于中下等根性者占大多数的社会现实。

    根本佛教是分层次教学,各守自戒,僧俗不混,分阶段修成正果。如初闻佛法的居士,能慧观五阴与神一切非我,断三结即证初果,不要求断尽淫怒痴。淫怒痴比初果人更淡薄,即可证得二果。

    佛教徒分为在家和出家两部分。出家僧众特别强调独身清修。在家居士非常注重家庭幸福和睦,夫妻忠诚。居士五戒也叫俗人五戒,要求不邪淫,或简称不淫,做到“自有妇知足,不乐求他妻;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远离于邪淫,自受知止足。”不必像出家那样断淫。只要不贪淫纵欲,虽然未能离淫断欲,也可以证得七来果、一来果。初果人若成就初禅,灭贪嗔故即得三果。三果只断淫怒不断痴。

    若精通四圣谛,深知深信佛法义理,悟后起修,动中修定,“随忆随觉随观”,观五阴与神魂一切非我,令无明随起随破,断除贪嗔痴,多定少定、有定无定,都可以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命终即入无余涅槃。已得灭想定未得慧解脱,定足慧不足者名曰身证,虽然不能即身解脱,也是阿那含,已得有余涅槃。具足慧解脱和身证者是俱解脱阿罗汉。

    总之,逐渐断除**是实现解脱的正确次第,**心及无明也须有个由浓转淡,以至于无的过程。向初果者即可“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三藐三菩提意为正等正觉,另译如实自知,也叫自觉智、无疑智、慧解脱,或解脱知见等,是如实知道自己已经解脱的智慧。一般居士如能循着年轻节欲、年老绝欲,精勤梵行的路线修证,还可即身解脱,因此,涅槃道是易行道,往生受身才是难行道,这是常人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