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间谁配被视为申侯?”

    这个问题有些意思,周朝那位申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可是姻亲啊!大明朝却非如此,反而早已对这种局面甚加防备,因此周幽王的申后背后有实力强大的申侯娘家,而王皇后背后可没有同样强大的娘家。

    当然,自从国本之争成为大明朝堂上的核心话题以来,高务实于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王皇后娘家人这一重要角色,这倒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国本之争这个“局”当中的朝廷百官很难假设一件事:倘若没有高务实多年来的坚定支持,皇后娘娘能够如今日这般守得云开见月明吗?

    事实上,他们私底下扪心自问,大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倘若皇长子是周平王宜臼,文官集团是关东诸侯,王皇后是申后,那么高务实毫无疑问就是申侯!

    高务实本身不是外戚,但在这件事当中却扮演了一位如同皇后一系外戚的角色。一旦如此,则无论皇后本人是否真的毫不逾矩,“外戚干政”这个问题却仍然成为某种潜在可能。

    皇后娘娘与高阁老虽非真正的家人,但高阁老对皇后的长期支持足以使他们之间的关系高度密切。在此前提下,“申后”是否干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申后”背后的“申侯”不仅具备干政的能力,甚至他现在就是外廷的话事人,这就很危险了。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外戚干政问题,本就是一路从极其严重逐渐走到基本可以无视的一个长期过程。到了大明时期,这一问题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来看,甚至可以说是销声匿迹了。

    何谓“外戚”?简单的说,外戚就是君王母亲和妻妾的娘家,君王叔叔、子侄、孙侄妻妾的娘家,以及君王姐妹、女儿、侄女、孙女丈夫的夫家。

    如外公、岳父、舅舅、姐夫、妹夫、外甥、表哥、表弟、侄子等等,他们皆可被称为“外戚”。倘若从这个角度来看,考虑到永宁长公主的关系,高务实还真是实质上的外戚,只是他这个外戚身份不曾公开化,也不可能公开罢了。

    不过,所谓“外戚干政”,其实一般都需要外戚趁着皇帝或是年幼——如秦代,秦昭襄王时期,因昭襄王年幼,宣太后得以以太后之位主政,由此其弟魏冉、芈戎得以把控朝堂;又如东汉,汉和帝时期,因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或是昏庸——如北周,北周静帝时期,因静帝昏庸,皇后杨丽华父亲杨坚得以代掌皇权,最后取北周而代之。

    或是无能——如西汉,汉惠帝时期,因惠帝无能,吕后临朝称制,其侄吕台、吕产、吕禄,侄孙吕通得以擅权乱政;又如唐代,唐玄宗时期,因玄宗年老昏庸,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乘机操纵朝政,“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领四十馀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铨,事务鞅掌”。

    总之,就是因为皇帝本身无法行使皇权,从而以亲戚身份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把持朝政,去擅自行使本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皇权。

    外戚之所以有机会干政,究其根本,至少应该上溯到夏朝的“家天下”。

    自夏朝开启“家天下”以来,外戚干政就是一个屡见不鲜的问题。多数朝代都有外戚干政擅权者,如汉之霍光、宋之贾似道,甚至是谋朝篡位者,如新之王莽、隋之杨坚。

    可以说,“外戚干政”在中国的多数朝代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强汉、盛唐亦也未能幸免。

    如说汉,自汉高祖始,终汉献帝,外戚干政贯穿两汉407年的历史。吕氏(汉高祖刘邦皇后吕氏),窦氏(汉文帝刘恒皇后窦氏、汉桓帝刘志窦氏、汉章帝刘炟皇后窦氏),王氏(汉景帝刘启皇后王氏、汉元帝刘奭皇后王氏),霍氏(汉武帝刘彻皇后卫氏),邓氏(汉和帝刘肇皇后邓氏),阎氏(汉安帝刘祜皇后阎氏),梁氏(汉顺帝刘保皇后梁氏),何氏(汉灵帝刘宏皇后何氏)等外戚纷纷出现。

    如此一来,两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其朝政皆被外戚所控制,甚至最后西汉都是被外戚王氏所灭。东汉虽不是被外戚所灭,但外戚何氏也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