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贵妃虽然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但其实今年也就二十四岁罢了,放在高务实前世,几乎还能被当做小姑娘。而高务实前世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打交道的大多都是些四五十岁的老干部,就越发觉得这位贵妃娘娘还很年轻了。
不过他也知道,别管人家看着是不是显小,身份地位摆在这里,多看是肯定不行的,虽然自己眼下只是个小孩子,但老盯着人家贵妃娘娘瞧,没准也会惹人不喜,所以他也只是打量了一眼就把眼神挪开。
目光一转,望向太子朱翊钧,却见朱翊钧也正朝他看来,见高务实眼神一转到他身上,朱翊钧还冲他微微一笑。看得出,朱翊钧对他的观感应该不差。
高务实也冲朱翊钧微微一笑,但心里却在嘀咕:我上次那番话可是别有他意,希望你没有真跑去向你父皇献策,要不然消息传出去,我小高先生的名声可就不保了,回去会不会被高拱骂倒是不好说,但估计至少能被其他文官们骂死。
这时隆庆帝又开口了,他笑着道:“今日请诸位小卿家来所为何事,想必你们也都知道了,朕就不多费口舌,先给你们介绍几位国朝才学之士……呵呵,本来你们今后也都有机会称呼他们一声前辈,不过这次提前了一点,你们之中今日便会有一人,得以称他们一声老师了。”
高务实等人听得都是微微一怔,然后如高务实、葛曦、李思诚等脑子反应快的,立刻就已经明白过来:皇帝把接下来太子出阁读书预定的经筵日讲官也叫来了。
其实朱翊钧很小就接受了简单的启蒙教育,“自四岁已能读书”。隆庆二年,年方六岁的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性格在这个年纪也算得上沉稳,很受父皇隆庆帝的喜爱和重视。隆庆帝曾经在宫中驰马玩乐,朱翊钧见了,就劝谏说:“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皇帝因而对他大加夸奖。
包括前不久陈皇后生病,退居别宫,朱翊钧则每天早晨都随生母李贵妃前往问候起居。“后闻履声辄喜,为强起。取经书问之,无不响答,贵妃亦喜。由是两宫益和”。
隆庆三年正月,朱翊钧已经七岁了,按照此时的习惯做法,应该出阁讲学,接受正规而系统的儒家教育。为此,礼部尚书高仪上书,提出皇太子出阁讲学的建议。隆庆担心儿子就学受累,就主张等到皇太子年满十岁再出阁讲学。
但等高拱起复回京不到半月时,也就是隆庆四年正月,张居正这个善烧冷灶的辅臣因为少了赵贞吉的压力,有空想点正事了,于是上疏道:“远稽古礼,近考祖制,皆以八岁就学。盖人生八岁,则知识渐长,情笃渐开,养之以正,则日就规矩;养之不正,则日就放逸,所关至重也。”
所以他认为皇太子朱翊钧“正聪明初发之时,理欲互胜之际,必及时出阁,遴选孝友敦厚之士,日进仁义道德之说,于以开发其知识,于以熏陶其德性。庶前后左右所与处者皆正人,出入起居所见闻者皆正事。作圣之机,以豫养而成;天下之本,以早教而端也。”
尽管张居正的主张合情合理,但隆庆帝爱子心切,仍然坚持要等到皇太子年满十岁再出阁讲学。而历史上,这事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作为隆庆最重视的信臣高拱没有对此有太多表示。
但这次则与历史有所不同,高拱在高务实的劝说或者说怂恿下,也把对太子的教育和影响放在了心上,而且出乎高务实预计的是,他要么不插手,一旦插手其中,就比高务实想象中还要深入不少。
深入的体现,马上高务实就发现了。
因为隆庆帝向孟冲招了招手,孟冲便走到殿门口大声宣旨:“宣——礼部右侍郎申时行领陈经邦、沈鲤、许国、顾养谦、张位、陈于陛觐见——”
孟冲话音刚落,便见一位身材瘦小的红袍文官,带着几名绿袍文官进殿。
红袍文官正是申时行,他领衔上前拜倒,口中道:“臣礼部右侍郎申时行,领太子经筵日讲官陈经邦、沈鲤、许国、顾养谦、张位、陈于陛觐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贵妃千岁,千岁,千千岁。”
“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贵妃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贵妃虽然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但其实今年也就二十四岁罢了,放在高务实前世,几乎还能被当做小姑娘。而高务实前世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打交道的大多都是些四五十岁的老干部,就越发觉得这位贵妃娘娘还很年轻了。
不过他也知道,别管人家看着是不是显小,身份地位摆在这里,多看是肯定不行的,虽然自己眼下只是个小孩子,但老盯着人家贵妃娘娘瞧,没准也会惹人不喜,所以他也只是打量了一眼就把眼神挪开。
目光一转,望向太子朱翊钧,却见朱翊钧也正朝他看来,见高务实眼神一转到他身上,朱翊钧还冲他微微一笑。看得出,朱翊钧对他的观感应该不差。
高务实也冲朱翊钧微微一笑,但心里却在嘀咕:我上次那番话可是别有他意,希望你没有真跑去向你父皇献策,要不然消息传出去,我小高先生的名声可就不保了,回去会不会被高拱骂倒是不好说,但估计至少能被其他文官们骂死。
这时隆庆帝又开口了,他笑着道:“今日请诸位小卿家来所为何事,想必你们也都知道了,朕就不多费口舌,先给你们介绍几位国朝才学之士……呵呵,本来你们今后也都有机会称呼他们一声前辈,不过这次提前了一点,你们之中今日便会有一人,得以称他们一声老师了。”
高务实等人听得都是微微一怔,然后如高务实、葛曦、李思诚等脑子反应快的,立刻就已经明白过来:皇帝把接下来太子出阁读书预定的经筵日讲官也叫来了。
其实朱翊钧很小就接受了简单的启蒙教育,“自四岁已能读书”。隆庆二年,年方六岁的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性格在这个年纪也算得上沉稳,很受父皇隆庆帝的喜爱和重视。隆庆帝曾经在宫中驰马玩乐,朱翊钧见了,就劝谏说:“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皇帝因而对他大加夸奖。
包括前不久陈皇后生病,退居别宫,朱翊钧则每天早晨都随生母李贵妃前往问候起居。“后闻履声辄喜,为强起。取经书问之,无不响答,贵妃亦喜。由是两宫益和”。
隆庆三年正月,朱翊钧已经七岁了,按照此时的习惯做法,应该出阁讲学,接受正规而系统的儒家教育。为此,礼部尚书高仪上书,提出皇太子出阁讲学的建议。隆庆担心儿子就学受累,就主张等到皇太子年满十岁再出阁讲学。
但等高拱起复回京不到半月时,也就是隆庆四年正月,张居正这个善烧冷灶的辅臣因为少了赵贞吉的压力,有空想点正事了,于是上疏道:“远稽古礼,近考祖制,皆以八岁就学。盖人生八岁,则知识渐长,情笃渐开,养之以正,则日就规矩;养之不正,则日就放逸,所关至重也。”
所以他认为皇太子朱翊钧“正聪明初发之时,理欲互胜之际,必及时出阁,遴选孝友敦厚之士,日进仁义道德之说,于以开发其知识,于以熏陶其德性。庶前后左右所与处者皆正人,出入起居所见闻者皆正事。作圣之机,以豫养而成;天下之本,以早教而端也。”
尽管张居正的主张合情合理,但隆庆帝爱子心切,仍然坚持要等到皇太子年满十岁再出阁讲学。而历史上,这事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作为隆庆最重视的信臣高拱没有对此有太多表示。
但这次则与历史有所不同,高拱在高务实的劝说或者说怂恿下,也把对太子的教育和影响放在了心上,而且出乎高务实预计的是,他要么不插手,一旦插手其中,就比高务实想象中还要深入不少。
深入的体现,马上高务实就发现了。
因为隆庆帝向孟冲招了招手,孟冲便走到殿门口大声宣旨:“宣——礼部右侍郎申时行领陈经邦、沈鲤、许国、顾养谦、张位、陈于陛觐见——”
孟冲话音刚落,便见一位身材瘦小的红袍文官,带着几名绿袍文官进殿。
红袍文官正是申时行,他领衔上前拜倒,口中道:“臣礼部右侍郎申时行,领太子经筵日讲官陈经邦、沈鲤、许国、顾养谦、张位、陈于陛觐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贵妃千岁,千岁,千千岁。”
“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贵妃千岁,千岁,千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