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突然,但并不能算紧急,高务实略一思索,觉得不必急着答复。
主要是他一时不能确定黄芷汀现在的想法,总觉得其中有些古怪。要说家将们想打仗那还好理解,因为家将们打仗可以捞战功提升地位、获得赏赐,但黄芷汀没有这个需求,她是自己的夫人,代自己坐镇定南,处理日常庶务。
某种程度上来说,黄芷汀在南疆的权力已经接近于蒙古大汗不在时获得摄政权力的哈屯。当然,高务实人虽然不在,影响力却无处不在,所以黄芷汀的“摄政”非要类比的话,更像是高宗李治尚在时的武媚娘。
这里或许有人有疑问,疑问多出于对李治的误解,认为李治毫无主见、总被控制的倒霉催皇帝完全是个草包。
其实不然,他除了没有乃父李世民早年那样夸张的个人军功之外,其他一切手段都未必不如其父,尤其是权谋。不过限于篇幅,此处不便展开说,暂且打住,只说武媚娘“擅权乱政”的问题。
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完全不见踪影,直到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不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备受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
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被吹嘘为“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高宗流放的流放,贬斥的贬斥之时,“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
然而纵观史书,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足足七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武后其实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离高宗继位的永徽元年已经四十年了。
换言之,高宗驾崩时,武后便已六十出头,而常人在这个年纪基本都已经进入年老昏聩的阶段,争斗之心也早已消散。高宗在此时才算是犯下真正的错误,他认为这个年纪的武后不会有什么威胁,因此立下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后)决定。
正常来讲这个遗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李显的水平的确不怎么样,高宗担心他搞不定朝政理所当然,但高宗怎么能知道武后居然活到八十二岁而且权势之欲居然老而弥坚?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了。
想到这里,高务实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来:难道芷汀有做武瞾第二的心思?
主要是他一时不能确定黄芷汀现在的想法,总觉得其中有些古怪。要说家将们想打仗那还好理解,因为家将们打仗可以捞战功提升地位、获得赏赐,但黄芷汀没有这个需求,她是自己的夫人,代自己坐镇定南,处理日常庶务。
某种程度上来说,黄芷汀在南疆的权力已经接近于蒙古大汗不在时获得摄政权力的哈屯。当然,高务实人虽然不在,影响力却无处不在,所以黄芷汀的“摄政”非要类比的话,更像是高宗李治尚在时的武媚娘。
这里或许有人有疑问,疑问多出于对李治的误解,认为李治毫无主见、总被控制的倒霉催皇帝完全是个草包。
其实不然,他除了没有乃父李世民早年那样夸张的个人军功之外,其他一切手段都未必不如其父,尤其是权谋。不过限于篇幅,此处不便展开说,暂且打住,只说武媚娘“擅权乱政”的问题。
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完全不见踪影,直到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不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备受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
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被吹嘘为“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高宗流放的流放,贬斥的贬斥之时,“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
然而纵观史书,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足足七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武后其实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离高宗继位的永徽元年已经四十年了。
换言之,高宗驾崩时,武后便已六十出头,而常人在这个年纪基本都已经进入年老昏聩的阶段,争斗之心也早已消散。高宗在此时才算是犯下真正的错误,他认为这个年纪的武后不会有什么威胁,因此立下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后)决定。
正常来讲这个遗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李显的水平的确不怎么样,高宗担心他搞不定朝政理所当然,但高宗怎么能知道武后居然活到八十二岁而且权势之欲居然老而弥坚?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了。
想到这里,高务实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来:难道芷汀有做武瞾第二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