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乘风其实也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回答将会影响到朱佑樘的决策,一个不慎,辛苦经营的聚宝楼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他深吸了口气,突然在想,自己在这个时候只怕已经不是蝴蝶效应这么简单了,是继续因循守旧,还是开创一个新的格局,其实有时候只是在弹指之间,而现在,似乎已经到了这个转折点。
聚宝楼的出现迟早是要面对这个问题的,在此之前,柳乘风就已经有了准备。
他沉声道:“陛下,方才微臣说过,大明朝的粮食并非是完全不够,关键在于不均,天下的土地近六成都归乡绅们所有,而拥有土地的百姓不会超过五成,大多数人租种的是别人的土地,更有一些,却是欲租种土地而不得,这些人没有土地,便没有生计,自然而然就成了流民。”
柳乘风用着真挚的目光看着朱佑樘,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天下的土地只有这么多,虽说近年朝廷鼓励开荒,可是陛下可曾想过,自太祖以来到现在,天下的人口增长了何止是十倍?人口越来越多,可是土地却从未增长,长此以往,到时流民只会越来越多,流民没有依靠,聚在一起就可能引发极大的问题。”
朱佑樘颌首点头,自古以来,流民问题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这一点,他也深知,其实任何一个王朝都会面临到一个问题,一方面,皇权的统治基础来自于贵族和乡绅,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和乡绅却又不断的兼并土地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打击它们,遏制土地兼并就会让整个统治阶层离心离德。动摇皇权。可是不打击,问题也会越来越凸显,甚至到无力回天的地步。
这就好像一个患了慢性病的巨人,明知道这病迟早会让自己死亡,可是解决的办法只有吞服砒霜,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无解了。
柳乘风道:“微臣之前说过的那一句朱门酒肉臭,其实就是解决的办法,大户人家谷仓中有的是粮食,他们的粮食之所以囤积起来。用途各有不同,有的只是用来酿酒,有的只是单纯的囤地,许多乡绅是不卖粮的。其实道理也简单。无非是买主少而已,流民们需要粮食,可是无钱去买。而有钱卖粮之人需求也不多,乡绅们的粮食卖不出去,所以宁愿让它们烂在谷仓里。而陛下也可以看到,聚宝楼的出现能够收容大多数的流民,至少让流民有事可做,有工钱可拿。流民有了钱,也成了工人。工人们需要粮食,也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口粮,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就可以尽量地避免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内循环的问题,粮食从一种无人问津的物品,而采用内需的手段让它流通起来,进行第二次分配,虽然这种分配方式仍然不合理,可是至少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朱佑樘本就是极聪明之人,不由点头道:“道理是有,可是许多耕田改为了桑田,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
柳乘风道:“一方面,朝廷需遏制这个势头,可以下一道旨意,规定拥有土地的乡绅至多只能拿出两成的土地来种桑,其余的土地必须用作耕地,官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鼓励进口的办法,让海贸的船队将粮食带到我大明来。”
“进口……”
柳乘风无语了,只好解释道:“船队将货物运出去叫出口,从各国运回来叫进口,咱们大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在番邦能售出高价,而在番邦,粮食的价格却并不高,廉州那边可以出一个规定,所有靠港的船只若是运回来的是犀皮、玛瑙之类的奢侈货物,需缴纳重税,而运回粮食则免征税赋,以此来鼓励商贾们将天下的粮食尽量输入我大明。”
其实柳乘风现在提出来的这个策略在这个时代货物有效,因为在这个时代,其实有相当多的地方是不缺粮的,毕竟许多地方还处在巫医治病,征战连年的//书迷楼最快文字更新--无广告//状态,人口稀缺,土地却是肥沃,商贾们去了海外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向各国的贵族购买粮食再运回大明,和后世比起来,实在轻松了许多。
当然,柳乘风也知道,大明若是采取这个国策,那必将会有大量的商贾去番邦购买土地,雇人进行种植,再运回大明,任何事只要有利可图,自然会有人去做。
这个道理,朱佑樘自然听得懂,他的脸色不禁好了一些,道:“若是当真有成效,朕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以让廉州那边先试一试,且看看一年能运回多少粮食。”
柳乘风继续道:“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微臣听说,在万里重洋之外有一种食物叫做番薯,其亩产能达到三四石左右,若是静心栽培,便是达到六石、七石也未尝没有可能,这种食物味道甘甜,可生食也可熟食,而且比起稻麦来更易耕种,若是能取来薯种,则可确保我大明永无缺粮之害。”
柳乘风的一番话让朱佑樘顿时膛目结舌,他这个皇帝可不是白痴,在大明朝,一亩田能收一石的粮食就已算不错了,若是能收获两石,那当地的官府肯定是要上书呈祥的,而柳乘风所说的这种粮食不需精心耕作就能收获三石、四石,这等于是说足够粮产翻倍,这就不得不让朱佑樘觉得触目惊心了。
其实历史上,番薯确实是在明末时期传入中国,只是当时并没有大力地进行推广,而且当时大明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因此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反而到了清朝,渐渐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以至于明朝末期人口不过一亿就出现了普遍缺粮的状态,而满清人四处跑马圈地,人口暴增三亿、四亿,却没有出现明朝久治不愈的流民问题,这和番薯的大规模种植其实分不开。
他深吸了口气,突然在想,自己在这个时候只怕已经不是蝴蝶效应这么简单了,是继续因循守旧,还是开创一个新的格局,其实有时候只是在弹指之间,而现在,似乎已经到了这个转折点。
聚宝楼的出现迟早是要面对这个问题的,在此之前,柳乘风就已经有了准备。
他沉声道:“陛下,方才微臣说过,大明朝的粮食并非是完全不够,关键在于不均,天下的土地近六成都归乡绅们所有,而拥有土地的百姓不会超过五成,大多数人租种的是别人的土地,更有一些,却是欲租种土地而不得,这些人没有土地,便没有生计,自然而然就成了流民。”
柳乘风用着真挚的目光看着朱佑樘,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天下的土地只有这么多,虽说近年朝廷鼓励开荒,可是陛下可曾想过,自太祖以来到现在,天下的人口增长了何止是十倍?人口越来越多,可是土地却从未增长,长此以往,到时流民只会越来越多,流民没有依靠,聚在一起就可能引发极大的问题。”
朱佑樘颌首点头,自古以来,流民问题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这一点,他也深知,其实任何一个王朝都会面临到一个问题,一方面,皇权的统治基础来自于贵族和乡绅,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和乡绅却又不断的兼并土地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打击它们,遏制土地兼并就会让整个统治阶层离心离德。动摇皇权。可是不打击,问题也会越来越凸显,甚至到无力回天的地步。
这就好像一个患了慢性病的巨人,明知道这病迟早会让自己死亡,可是解决的办法只有吞服砒霜,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无解了。
柳乘风道:“微臣之前说过的那一句朱门酒肉臭,其实就是解决的办法,大户人家谷仓中有的是粮食,他们的粮食之所以囤积起来。用途各有不同,有的只是用来酿酒,有的只是单纯的囤地,许多乡绅是不卖粮的。其实道理也简单。无非是买主少而已,流民们需要粮食,可是无钱去买。而有钱卖粮之人需求也不多,乡绅们的粮食卖不出去,所以宁愿让它们烂在谷仓里。而陛下也可以看到,聚宝楼的出现能够收容大多数的流民,至少让流民有事可做,有工钱可拿。流民有了钱,也成了工人。工人们需要粮食,也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口粮,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就可以尽量地避免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内循环的问题,粮食从一种无人问津的物品,而采用内需的手段让它流通起来,进行第二次分配,虽然这种分配方式仍然不合理,可是至少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朱佑樘本就是极聪明之人,不由点头道:“道理是有,可是许多耕田改为了桑田,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
柳乘风道:“一方面,朝廷需遏制这个势头,可以下一道旨意,规定拥有土地的乡绅至多只能拿出两成的土地来种桑,其余的土地必须用作耕地,官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鼓励进口的办法,让海贸的船队将粮食带到我大明来。”
“进口……”
柳乘风无语了,只好解释道:“船队将货物运出去叫出口,从各国运回来叫进口,咱们大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在番邦能售出高价,而在番邦,粮食的价格却并不高,廉州那边可以出一个规定,所有靠港的船只若是运回来的是犀皮、玛瑙之类的奢侈货物,需缴纳重税,而运回粮食则免征税赋,以此来鼓励商贾们将天下的粮食尽量输入我大明。”
其实柳乘风现在提出来的这个策略在这个时代货物有效,因为在这个时代,其实有相当多的地方是不缺粮的,毕竟许多地方还处在巫医治病,征战连年的//书迷楼最快文字更新--无广告//状态,人口稀缺,土地却是肥沃,商贾们去了海外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向各国的贵族购买粮食再运回大明,和后世比起来,实在轻松了许多。
当然,柳乘风也知道,大明若是采取这个国策,那必将会有大量的商贾去番邦购买土地,雇人进行种植,再运回大明,任何事只要有利可图,自然会有人去做。
这个道理,朱佑樘自然听得懂,他的脸色不禁好了一些,道:“若是当真有成效,朕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以让廉州那边先试一试,且看看一年能运回多少粮食。”
柳乘风继续道:“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微臣听说,在万里重洋之外有一种食物叫做番薯,其亩产能达到三四石左右,若是静心栽培,便是达到六石、七石也未尝没有可能,这种食物味道甘甜,可生食也可熟食,而且比起稻麦来更易耕种,若是能取来薯种,则可确保我大明永无缺粮之害。”
柳乘风的一番话让朱佑樘顿时膛目结舌,他这个皇帝可不是白痴,在大明朝,一亩田能收一石的粮食就已算不错了,若是能收获两石,那当地的官府肯定是要上书呈祥的,而柳乘风所说的这种粮食不需精心耕作就能收获三石、四石,这等于是说足够粮产翻倍,这就不得不让朱佑樘觉得触目惊心了。
其实历史上,番薯确实是在明末时期传入中国,只是当时并没有大力地进行推广,而且当时大明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因此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反而到了清朝,渐渐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以至于明朝末期人口不过一亿就出现了普遍缺粮的状态,而满清人四处跑马圈地,人口暴增三亿、四亿,却没有出现明朝久治不愈的流民问题,这和番薯的大规模种植其实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