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廉王储代表普鲁士答应为奥斯曼帝国提供军事支持后,李君威就已经牵头非洲开发公司与普鲁士方面洽谈殖民地的买卖协议。
非洲开发公司是同意把西非的部分处于亏损的据点出售给普鲁士,虽然威廉王储随行的外交官员提前准备了地图,甚至得到了授权,而非洲开发公司也有意愿甩掉这笔负资产,但因为帝国海外事务部的插手,让谈判变的旷日持久,最终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谈判,期间完成了勘界定边。
实际上,这一的殖民地交易,直接奠定了帝国南非地区领土的边界。
帝国开拓南非六十多年的时间,南非地区已经有了接近五百万的人口,分为了开普敦、南非、瀛洲和内陆四个行省,四个行省的疆域可不只是包括后世的南非和马达加斯加,还向北发展到了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境内。
在非洲东海岸方向,其疆域界限是确定的,那就是以林波波河为界,这条河以北就是非洲开发公司和葡萄牙东非总督区的殖民地,当然,在河南岸,也有大量非洲公司的产业。
而在西海岸,界限则一直没有确定。
早期帝国从南非地区向北扩张的主要动力有三个,捕捉奴隶、寻找黄金、寻找钻石,在彻底禁止奴隶制后,只剩下了后两者。因为向北都是沙漠和山地,动力完全不足,倒是非洲开发公司早几十年前,有意愿在西非地区打开局面,建立殖民地。
但是在近些年,帝国的海外扩张模式有了转变,在早年,海外殖民扩张选择区域,首看人口和土地,有人口就有消费市场,有适宜的土地就有原材料生产的基础,但这些年越发改变了。
帝国上下越发的认识到,那些不同文明、不同人种的人口,对国家是一种负担,屠杀、迁移不人道,而放任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相反,随着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土地的价值展现已经不同了。
早年只有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才有价值,棉花、甘蔗、烟草、咖啡等农作物是海外贸易的主流,但随着重工业的崛起,矿产资源的地位在提高,以往不被重视的山地、沙漠,也被重视起来,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不毛之地下面会不会埋藏着铜矿、铁矿。
比如帝国的南美地区,就因为智利北部的硝石矿与西班牙的利马总督区产生冲突,一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才完全勘定边界,解除了冲突。
因此,帝国这些年在非洲南部依旧向北探索开拓,北部的纳米比亚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是不毛之地,同样也是非洲异族的天堑,尽可能向北,把无人之地收纳入帝国版图,是南非地区的最近十年的主要工作。
这种工作以探险为主,因为当地人口实在过少,也没有发现像样的资源。一直到进入了大盐沼盆地(卡拉哈迪盆地),帝国探险队发现,再往前就是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了,这些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疆域开拓由此打住。
边界线确立了,谁来保卫这条边界线呢?为了保卫边界,帝国支持了非洲开发公司殖民地西非,只不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类似的支持明显是失败的,索性支持葡萄牙殖民安哥拉地区,但也不甚成功,因为葡萄牙是小国,向非洲内陆殖民能力不足,他们更愿意把资源放在富饶的巴西。
现在普鲁士愿意插手进来,那自然是好的,但帝国希望其在葡萄牙的安哥拉殖民地与帝国内陆省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并且在屏障之后还有第二道屏障,非洲开发公司,也就是说,帝国支持非洲开发公司把部分殖民地卖给普鲁士,但不希望非洲公司就此退出西非。
这就意味着帝国政府既需要帮助非洲公司从普鲁士获得更多的利益,还要为其提供一部分补偿。
办法很简单,普鲁士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热带经济作物,比如用棉花发展纺织业,而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会诞生很多消费,新生的中产阶级会消费蔗糖、咖啡,而这些非洲开发公司都能提供,同时,非洲开发公司本身还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航运公司,也可以提供远洋航运服务。
而非洲开发公司的殖民地出产了大量与帝国同质化,形成竞争力的商品,一直被限制,只要稍稍放开这类限制,亦或者给予其相应的特权,就可以换来非洲开发公司为帝国戍守边疆。
昔兰尼加地区。
非洲开发公司是同意把西非的部分处于亏损的据点出售给普鲁士,虽然威廉王储随行的外交官员提前准备了地图,甚至得到了授权,而非洲开发公司也有意愿甩掉这笔负资产,但因为帝国海外事务部的插手,让谈判变的旷日持久,最终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谈判,期间完成了勘界定边。
实际上,这一的殖民地交易,直接奠定了帝国南非地区领土的边界。
帝国开拓南非六十多年的时间,南非地区已经有了接近五百万的人口,分为了开普敦、南非、瀛洲和内陆四个行省,四个行省的疆域可不只是包括后世的南非和马达加斯加,还向北发展到了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境内。
在非洲东海岸方向,其疆域界限是确定的,那就是以林波波河为界,这条河以北就是非洲开发公司和葡萄牙东非总督区的殖民地,当然,在河南岸,也有大量非洲公司的产业。
而在西海岸,界限则一直没有确定。
早期帝国从南非地区向北扩张的主要动力有三个,捕捉奴隶、寻找黄金、寻找钻石,在彻底禁止奴隶制后,只剩下了后两者。因为向北都是沙漠和山地,动力完全不足,倒是非洲开发公司早几十年前,有意愿在西非地区打开局面,建立殖民地。
但是在近些年,帝国的海外扩张模式有了转变,在早年,海外殖民扩张选择区域,首看人口和土地,有人口就有消费市场,有适宜的土地就有原材料生产的基础,但这些年越发改变了。
帝国上下越发的认识到,那些不同文明、不同人种的人口,对国家是一种负担,屠杀、迁移不人道,而放任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相反,随着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土地的价值展现已经不同了。
早年只有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才有价值,棉花、甘蔗、烟草、咖啡等农作物是海外贸易的主流,但随着重工业的崛起,矿产资源的地位在提高,以往不被重视的山地、沙漠,也被重视起来,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不毛之地下面会不会埋藏着铜矿、铁矿。
比如帝国的南美地区,就因为智利北部的硝石矿与西班牙的利马总督区产生冲突,一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才完全勘定边界,解除了冲突。
因此,帝国这些年在非洲南部依旧向北探索开拓,北部的纳米比亚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是不毛之地,同样也是非洲异族的天堑,尽可能向北,把无人之地收纳入帝国版图,是南非地区的最近十年的主要工作。
这种工作以探险为主,因为当地人口实在过少,也没有发现像样的资源。一直到进入了大盐沼盆地(卡拉哈迪盆地),帝国探险队发现,再往前就是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了,这些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疆域开拓由此打住。
边界线确立了,谁来保卫这条边界线呢?为了保卫边界,帝国支持了非洲开发公司殖民地西非,只不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类似的支持明显是失败的,索性支持葡萄牙殖民安哥拉地区,但也不甚成功,因为葡萄牙是小国,向非洲内陆殖民能力不足,他们更愿意把资源放在富饶的巴西。
现在普鲁士愿意插手进来,那自然是好的,但帝国希望其在葡萄牙的安哥拉殖民地与帝国内陆省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并且在屏障之后还有第二道屏障,非洲开发公司,也就是说,帝国支持非洲开发公司把部分殖民地卖给普鲁士,但不希望非洲公司就此退出西非。
这就意味着帝国政府既需要帮助非洲公司从普鲁士获得更多的利益,还要为其提供一部分补偿。
办法很简单,普鲁士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热带经济作物,比如用棉花发展纺织业,而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会诞生很多消费,新生的中产阶级会消费蔗糖、咖啡,而这些非洲开发公司都能提供,同时,非洲开发公司本身还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航运公司,也可以提供远洋航运服务。
而非洲开发公司的殖民地出产了大量与帝国同质化,形成竞争力的商品,一直被限制,只要稍稍放开这类限制,亦或者给予其相应的特权,就可以换来非洲开发公司为帝国戍守边疆。
昔兰尼加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