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轩继续道:“建虏骑兵善于冲刺,若是平地无碍,驰骋冲击,十息之内能冲出一百五十步!若是一百对一百,我军于六十步时开第一铳,铅弹贯穿建虏铁甲,一轮射击就可以将对方击溃。如是一百对二百,我军也有把握应对,因为骑兵前队被打翻,后队必然受阻,在绵密的弹雨袭击下,敌虏很难冲到我军阵前。”
朱慈烺颌首。
“如果是一百对三百,或者是五百呢?”参谋司赞画,原洪承畴账下幕僚刘子政问。
“若是三百,我军有七成把握能扛住建虏骑兵的正面冲击,若是五百,在没有长枪兵的保护,敌虏死命进攻的情况下,就必败无疑了。而且将会是惨败。”杨轩坦诚相告。
鸟铳兵自保的关键就是不能让敌人冲到面前,敌人到面前,鸟铳不但不再是武器,反而是变成累赘了。虽然有人在穿越后为鸟铳装上了刺刀,让鸟铳兵有了近战自卫的能力,原本朱慈烺也想这么做,但穿越后,实际考察一番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
刺刀有三种,最早是插塞式。后来套管式。近现代是固定卡榫式。
最早的刺刀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人将长矛的矛尖塞进枪口,和敌人对战,这就成了刺刀的雏形。
后来大家觉得塞进枪口的刺刀很不方便,影响射击,所以英国人发明了套筒式刺刀,刀把做成套管,套在枪口上,这样就可以带着刺刀射击。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套筒式的刺刀安装不牢固,紧张战斗中刺刀容易掉落。但如果太紧了又摘不下来,刺刀的刀锋在装弹和摆动枪支的过程中极容易误伤到自己和同伴。
要制造出牢固紧密而又能摘下的套管刺刀,需要非常精密的金属制造技术。
大明现阶段没有这样的条件。
何况遂发鸟铳的铳管都是工匠们一锤锤地锻打出来的,看似差不多,但其实有相当大的误差,刺刀套管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标准,只能一枪配一刺,这一来,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临阵遇敌,刺刀装不上去,或者装上去摘不下来的情况,一定会经常发生。
再后来,到近现代,卡槽式刺刀座被发明出来,使得刺刀的安装终于变的快捷牢固。但刺刀刀座的制造相当复杂,零件很小很精致,且需要高质量弹簧,即使是到了近现代的抗日战争,中国兵工厂也大多无力制造刺刀。
四百年后都造不出来,更不用说现在了。
至于线膛枪,在铳管里拉出膛线,那更是不可能了,所有技术的进步都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相关技术的共同进步,没有相当的钢铁冶金水平和水力锻打,不可能造出能拉膛线的铳管,或者造出了铳管,但工具器跟不上,你也无法拉出膛线,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一句话,技术的进步是相当缓慢的,只靠朱慈烺脑子里的一些记忆,无法带来科技的突飞猛进。
刺刀制造需要有相当的钢铁冶炼技术和制造精度,大明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是有一定基础的欧洲,刺刀也才刚刚起步。
但不管多困难,刺刀都一定要搞出来。只有装上了刺刀,有了自卫能力,鸟铳兵才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种而独立成军,并同时扮演远程火力投射和近战冲击的角色。
朱慈烺已经将套管式刺刀的想法告知毕懋康和刘若愚。希望他们两人能超越时代,发挥才能,为京营将士造出合适好用的刺刀。不过朱慈烺不敢太过奢望,刺刀不是一天两天,有可能是两年三年,甚至是五年十年才能搞出来的东西。
现阶段,鸟铳手仍然需要长枪兵的护卫,当敌人冲到面前时,鸟铳兵后退,长枪兵上前刺杀。
“建虏狡猾多端,战场之上肯定不会这么硬冲,他们会在七十步左右的距离向我军射箭,引诱我军开火还击,一旦我军开火,浪费了子弹,他们立刻就会纵马冲上来,七十步的距离,瞬间就到眼前……”刘肇基是辽东宿将,和建虏交手经验丰富,对建虏的战术战法有相当了解,精武营的鸟铳虽让他惊喜,但他心中的忧虑却也没有完全散去,因此他上前一步,提出疑问。
朱慈烺颌首。
“如果是一百对三百,或者是五百呢?”参谋司赞画,原洪承畴账下幕僚刘子政问。
“若是三百,我军有七成把握能扛住建虏骑兵的正面冲击,若是五百,在没有长枪兵的保护,敌虏死命进攻的情况下,就必败无疑了。而且将会是惨败。”杨轩坦诚相告。
鸟铳兵自保的关键就是不能让敌人冲到面前,敌人到面前,鸟铳不但不再是武器,反而是变成累赘了。虽然有人在穿越后为鸟铳装上了刺刀,让鸟铳兵有了近战自卫的能力,原本朱慈烺也想这么做,但穿越后,实际考察一番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
刺刀有三种,最早是插塞式。后来套管式。近现代是固定卡榫式。
最早的刺刀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人将长矛的矛尖塞进枪口,和敌人对战,这就成了刺刀的雏形。
后来大家觉得塞进枪口的刺刀很不方便,影响射击,所以英国人发明了套筒式刺刀,刀把做成套管,套在枪口上,这样就可以带着刺刀射击。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套筒式的刺刀安装不牢固,紧张战斗中刺刀容易掉落。但如果太紧了又摘不下来,刺刀的刀锋在装弹和摆动枪支的过程中极容易误伤到自己和同伴。
要制造出牢固紧密而又能摘下的套管刺刀,需要非常精密的金属制造技术。
大明现阶段没有这样的条件。
何况遂发鸟铳的铳管都是工匠们一锤锤地锻打出来的,看似差不多,但其实有相当大的误差,刺刀套管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标准,只能一枪配一刺,这一来,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临阵遇敌,刺刀装不上去,或者装上去摘不下来的情况,一定会经常发生。
再后来,到近现代,卡槽式刺刀座被发明出来,使得刺刀的安装终于变的快捷牢固。但刺刀刀座的制造相当复杂,零件很小很精致,且需要高质量弹簧,即使是到了近现代的抗日战争,中国兵工厂也大多无力制造刺刀。
四百年后都造不出来,更不用说现在了。
至于线膛枪,在铳管里拉出膛线,那更是不可能了,所有技术的进步都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相关技术的共同进步,没有相当的钢铁冶金水平和水力锻打,不可能造出能拉膛线的铳管,或者造出了铳管,但工具器跟不上,你也无法拉出膛线,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一句话,技术的进步是相当缓慢的,只靠朱慈烺脑子里的一些记忆,无法带来科技的突飞猛进。
刺刀制造需要有相当的钢铁冶炼技术和制造精度,大明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是有一定基础的欧洲,刺刀也才刚刚起步。
但不管多困难,刺刀都一定要搞出来。只有装上了刺刀,有了自卫能力,鸟铳兵才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种而独立成军,并同时扮演远程火力投射和近战冲击的角色。
朱慈烺已经将套管式刺刀的想法告知毕懋康和刘若愚。希望他们两人能超越时代,发挥才能,为京营将士造出合适好用的刺刀。不过朱慈烺不敢太过奢望,刺刀不是一天两天,有可能是两年三年,甚至是五年十年才能搞出来的东西。
现阶段,鸟铳手仍然需要长枪兵的护卫,当敌人冲到面前时,鸟铳兵后退,长枪兵上前刺杀。
“建虏狡猾多端,战场之上肯定不会这么硬冲,他们会在七十步左右的距离向我军射箭,引诱我军开火还击,一旦我军开火,浪费了子弹,他们立刻就会纵马冲上来,七十步的距离,瞬间就到眼前……”刘肇基是辽东宿将,和建虏交手经验丰富,对建虏的战术战法有相当了解,精武营的鸟铳虽让他惊喜,但他心中的忧虑却也没有完全散去,因此他上前一步,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