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穿越者,除了有个逆天的系统,没事爱装逼,公孙白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优势,毕竟他只是个程序猿,而不是工科狗。

    不过,作为一个农二代,他终于还是惊艳了两把,其一就是曲辕犁的发明,其二就是肥田耕种的推行。

    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都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耕地,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但是这种犁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在唐代的时候,发明了曲辕犁,将长辕、直辕改成短辕、曲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但使犁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后来到宋朝和清朝,对犁都有改进。

    但是公孙白却一部到位,直接剽窃了现代犁的设计,这种梨不但吸收了曲辕犁的优点,而且增加了调解深浅和方向的功能。足足使犁地的效率增加了一倍多。

    这种梨由公孙白凭着记忆画的草图,再由工匠进一步完善,由系统制造的优质炒钢料打造而成,经过优质炒钢料打造的铁器又远远比之前的普通铁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一倍。这样幽州的造犁技术足足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

    除了发明曲辕犁,公孙白还推行田地施肥的改革。先秦至汉朝,已经有了施肥的概念,并采用草木肥田。《诗经?周颂》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说明西周时已认识到杂草腐烂后的肥田作用。《礼记?月令》说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可以“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但是肥源仅限于草木等肥料。

    公孙白下令百姓采用溷肥(厕所里的人粪尿)、厩肥(牲畜粪肥)、蚕矢(蚕粪)以及其他排泄物来、碎骨等肥料来肥田,使肥源大大增加。由于公孙白在民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使这一肥田法迅速被实施起来。

    改进后的铁犁的使用效果立竿见影,得到广大百姓的好评,虽然天工营的铁匠铺还是日夜不歇。叮叮当当的火热朝天,但依旧是供不应求。所幸的是。由于天工营的待遇高,几乎整个幽州之地的工匠都闻风而来,汇集于土垠城,提高了铁器的产量。

    由于天工营的铁器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刘虞与公孙白协商后,宣布三郡之地免税三年。而为了鼓励垦荒,对于新垦荒地则要求是免税六年,对于部分新迁入辽西之地的百姓。以及转畜牧为种植的牧民,包括乌桓人,可半价提供农具,甚至可赊欠,约好秋后还债。

    三郡之地,地广人稀,有了优质的农具,三郡百姓长期以游牧为主,并不缺畜力,开垦荒地速度非常快。一时之间三郡之内的耕地增加了五成。

    只要老天爷不闹事,这必将是个丰收之年。

    在三郡的百姓以及众将士眼中,公孙白的形象原本只是神通广大、杀伐果断、善于识人用人等。说简单点就是属性基本体现在智力和仙术上,而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众人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个看起来深居简出、十指不沾泥的官二代公子,也是如此的接地气,懂政治。

    这让三郡之内的士大夫纷纷对公孙白刮目相看,公孙白的人气在三郡之内激增。

    ***********

    193年6月初,就在幽州东北面三郡一片安定和繁荣的时候,公孙白却遇到一件头疼的大事情。

    由于各种扶持农耕的政策。再加上刘虞的政治号召力,幽州北部的很多百姓纷纷迁往右北平郡乃至辽西郡。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再加上今年的老天爷比较争气。一片风调雨顺,丰收即将在望。

    可是另外一个问题却凸显出来了,那就是即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三之地原本就缺粮,再加上大量的人口涌入,导致粮食更加不够吃。

    公孙白府,大厅之内,一片愁云惨雾。公孙白、刘虞、田豫和郭嘉等人正愁眉不展,商议解决粮荒之策。

    “最多到月底,便会出现粮荒,虽然亭侯手中钱财不少,却无处购粮。幽州之地历来缺粮,不只是三郡,其他诸郡也将出现青黄不接,只有幽州南面诸郡勉强可自保。一旦缺粮,眼看这大好形势便会化为乌有,饿殍遍野,哄乱不断,而且还会出现割新麦充饥的时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唉……”刘虞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满脸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