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天王殿
关于选举人才这个话题,一向都是很受国人重视的。
任何一个统治阶层,不管内部小集团的斗争有多么激烈,但是在确保阶层的统治权力稳定性上,却是有共同利益的,所以对于继任者的选拔,也是慎之又慎的,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培养和考察。
一旦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很容易出现像夏的桀、商的纣、周的幽王、隋的炀帝这种亡国之君。
所以,对于人才的选拔,那是相当慎重的话题。
“选举这两个字是比较古老的名词了,在汉朝的时候就有选举,但是不是人民选举,是官吏选举的,就是地方的主管官员,他有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义务。”桑明达对杨吉儿如此说道,未尝也不是让大家都听一听的,“不过那时候的选拔不是公开的,公开的话,恐怕就有人舞弊。怎么选法呢?私访。就是换着便装到外面去查访。当然也会有人给他推荐,给他说某个年轻人不错,这个地方长官听到之后,就悄悄地找个时间去看一看,看看可以,但是也不能够暴露身份,去跟他正面接触,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察其言,观其行,这是间接的接触,总不如直接交流更能看清楚对方吧?”杨吉儿反问道。
“呵呵,中国人一向都认为旁观者清,不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看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要客观一些。”陈明洛回答道。
“这古代官员选拔的标准,首先就是两个字,孝廉,孝廉两个字一直用到满清,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古人常讲,忠臣出孝子之门,如果这个人在家里头能够对父母能尽孝,那么出任公职之后,就肯定为国家能尽忠。”桑明达接着说道,“所以选拔人才第一个条件是孝,第二个条件是廉,廉是廉洁。这种人来做官办事,大公无私,不会贪污,不会循私。这个标准从汉朝建立,到满清都在用这个标准,一直没有改变。”
“这个选拔标准还是很好的,不过那些有才华的人,大多恃才傲物,未必就能够符合标准的,这样不就会造成人才选拔的疏漏吗?”杨吉儿听了之后,也琢磨了起来,就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些不妥当。
“古代人讲德才兼备,你看,这个德是排在才之前的。历代有那么多贤人在历史上留名,他们被选都是孝廉。不孝父母,不廉洁,贪而无厌的,没有人会选你。你书念得再好、才华再好,那也不选你,国家不会培养你的,因为那样的人,才华越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险就越大。具备孝廉条件的年轻人,地方首长把他选举出来,国家来培养他,让他进学读书,读书的费用都是国家给他提供的。”桑明达微笑地看着杨吉儿,对她解释道,“进学之后,国家给你一份待遇,那个时候都是用米,每个月给你多少米粮,让你能够养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你可以专心读书、专心求学,生活能过得去,不用为衣食而操心。”
“不对啊——”杨吉儿又想到了什么,于是就反驳道,“不是说学而优则仕吗?”
“学而优则仕当然没错儿,但那是在具备了出仕的条件之后了。”一边儿的陈明洛就解释道,“不符合孝廉标准的,也就没有进学的机会,这两句话并没有冲突,只不过有一个前后承接的问题。”
桑明达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陈明洛的解释。
出了正殿,走到后院,就听到一阵诵读经文的声音,伴着木鱼声飘了出来,“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桑明达立于禅堂之外,静静地聆听半晌,只觉得那声音竟有种说不出的悦耳,过了许久,他才笑了笑,转过头去,望着东墙边悬着的那口直径一米多的铜钟,走了过去,伸手抚摸着钟上的铭文,有些唏嘘地说道,“这口钟,怕是有年头了,应该是也是件宝贝。”
陈明洛闻言就微微一笑,点头回答道,“应该是永乐年间造的,以前有人考证过。”
“和尚们念的是什么经?”杨吉儿向陈明洛出言询问道。
“金刚经——”陈明洛回答道。
关于选举人才这个话题,一向都是很受国人重视的。
任何一个统治阶层,不管内部小集团的斗争有多么激烈,但是在确保阶层的统治权力稳定性上,却是有共同利益的,所以对于继任者的选拔,也是慎之又慎的,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培养和考察。
一旦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很容易出现像夏的桀、商的纣、周的幽王、隋的炀帝这种亡国之君。
所以,对于人才的选拔,那是相当慎重的话题。
“选举这两个字是比较古老的名词了,在汉朝的时候就有选举,但是不是人民选举,是官吏选举的,就是地方的主管官员,他有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义务。”桑明达对杨吉儿如此说道,未尝也不是让大家都听一听的,“不过那时候的选拔不是公开的,公开的话,恐怕就有人舞弊。怎么选法呢?私访。就是换着便装到外面去查访。当然也会有人给他推荐,给他说某个年轻人不错,这个地方长官听到之后,就悄悄地找个时间去看一看,看看可以,但是也不能够暴露身份,去跟他正面接触,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察其言,观其行,这是间接的接触,总不如直接交流更能看清楚对方吧?”杨吉儿反问道。
“呵呵,中国人一向都认为旁观者清,不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看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要客观一些。”陈明洛回答道。
“这古代官员选拔的标准,首先就是两个字,孝廉,孝廉两个字一直用到满清,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古人常讲,忠臣出孝子之门,如果这个人在家里头能够对父母能尽孝,那么出任公职之后,就肯定为国家能尽忠。”桑明达接着说道,“所以选拔人才第一个条件是孝,第二个条件是廉,廉是廉洁。这种人来做官办事,大公无私,不会贪污,不会循私。这个标准从汉朝建立,到满清都在用这个标准,一直没有改变。”
“这个选拔标准还是很好的,不过那些有才华的人,大多恃才傲物,未必就能够符合标准的,这样不就会造成人才选拔的疏漏吗?”杨吉儿听了之后,也琢磨了起来,就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些不妥当。
“古代人讲德才兼备,你看,这个德是排在才之前的。历代有那么多贤人在历史上留名,他们被选都是孝廉。不孝父母,不廉洁,贪而无厌的,没有人会选你。你书念得再好、才华再好,那也不选你,国家不会培养你的,因为那样的人,才华越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险就越大。具备孝廉条件的年轻人,地方首长把他选举出来,国家来培养他,让他进学读书,读书的费用都是国家给他提供的。”桑明达微笑地看着杨吉儿,对她解释道,“进学之后,国家给你一份待遇,那个时候都是用米,每个月给你多少米粮,让你能够养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你可以专心读书、专心求学,生活能过得去,不用为衣食而操心。”
“不对啊——”杨吉儿又想到了什么,于是就反驳道,“不是说学而优则仕吗?”
“学而优则仕当然没错儿,但那是在具备了出仕的条件之后了。”一边儿的陈明洛就解释道,“不符合孝廉标准的,也就没有进学的机会,这两句话并没有冲突,只不过有一个前后承接的问题。”
桑明达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陈明洛的解释。
出了正殿,走到后院,就听到一阵诵读经文的声音,伴着木鱼声飘了出来,“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桑明达立于禅堂之外,静静地聆听半晌,只觉得那声音竟有种说不出的悦耳,过了许久,他才笑了笑,转过头去,望着东墙边悬着的那口直径一米多的铜钟,走了过去,伸手抚摸着钟上的铭文,有些唏嘘地说道,“这口钟,怕是有年头了,应该是也是件宝贝。”
陈明洛闻言就微微一笑,点头回答道,“应该是永乐年间造的,以前有人考证过。”
“和尚们念的是什么经?”杨吉儿向陈明洛出言询问道。
“金刚经——”陈明洛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