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
车厢内的美军士兵因车厢突然翻倒,摔的七荤八素,连及时逃出车厢都难以做到。更何况他们并没有随身携带武器,他们的武器还在遥远的远东堆着呢,即便离开车厢也是赤手空拳。结果只能像是沙丁鱼罐头一般挤到一起,承受弹雨的洗礼。
这时附近的苏军士兵终于缓过神来,慌忙过来支援。可这些为数不多的苏军被德军狙击手一一点名倒在地上。等到更远处的苏军部队赶来的时候几乎打光所有子弹的德军早已不知去向。
赶到的苏军连长看着那些车厢上被打出的密密麻麻的弹孔和从车厢缝里缓缓流出的鲜血,脸上露出了无比难看的表情。“快,救人!”苏军士兵们爬上车厢上,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只见车厢内早已血肉模糊、可谓是惨不忍睹。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莫斯科。
“什么?!”接到消息的斯大林又惊又怒。“遭到了德军主力部队袭击?!”那里可是苏联的大后方,德军主力部队怎么会出现在那里?!
“是的,斯大林同志。是11333次火车遭遇德军主力部队伏击。”
斯大林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怒火。“那些守卫铁路的士兵呢?!”他可是调拨了整整三个师的兵力去守卫这条铁路,竟然还出现这种事?!
秘书颤颤巍巍的开口道。“德国人突然发动袭击,我们的士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斯大林猛地一拍桌子,怒声道。“传令当地驻军立刻进山剿灭这些该死的德军!”
隔壁的办公室里,罗科索夫斯基找上了科涅夫。“科涅夫同志,你听到消息了吗?”
至于他为什么单找科涅夫而没找朱可夫,因为朱可夫与大部分同僚的关系不怎么融洽。就连朱可夫的参谋长索克洛夫斯基和他都有些不和。
原时空的“三驾马车”中科涅夫与朱可夫就存在公开矛盾,而罗科索夫斯基与朱可夫的关系也不好,在回忆录中多次批评朱可夫。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可夫的性格中确实存在脾气暴躁、说话太理性无情等缺点,不是个在生活中容易打交道的人,简单来说就是情商不怎么高。其次,朱可夫是苏联著名的“救火队员”,但“救火”也就意味着要处理“烂摊子”,而处理“烂摊子”就肯定要与前任指挥及其所属下级产生矛盾,而朱可夫的性格又不善于处理。比如在原时空著名的“列宁格勒战役”中,朱可夫就因为意见分歧而与原列宁格勒的总指挥,苏联开国元帅伏罗希洛夫产生了矛盾;莫斯科战役期间则因为命令不许后撤而让罗科索夫斯基有些情绪。最后,朱可夫与其他很多苏联名将的关系不融洽也有斯大林的责任。比如在柏林战役之前,斯大林将前线最高指挥权从罗科索夫斯基转给朱可夫,当然引起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不满。
而这时空朱可夫的性格自然也没什么改变,因此有什么事罗科索夫斯基都是和科涅夫商量,基本不带上朱可夫。
科涅夫点点头。“很明显是德国人投下伞兵,他们要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线。”
罗科索夫斯基赞同的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斯大林同志命令当地驻军进山剿灭这些德军,可这些德军伞兵的战斗力恐怕……”这些德军伞兵藏于深山老林之中,己方的坦克装甲根本进不去,如果光派遣步兵的话德国伞兵只需要占据有利的地形,那就能以一当百了。
“而且那附近的都是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新兵,就算派一个师剿灭也不一定会成功。可这也是没有办法不是么,如果西伯利亚大铁路有什么闪失,那远东的物资就到不了莫斯科。”科涅夫无奈的叹了口气。“希望他们能尽快剿灭这些德国人。”
可惜,有句话叫做事与愿违,接到莫斯科命令的当地驻军立刻集结一个营的兵力进山搜索。
车厢内的美军士兵因车厢突然翻倒,摔的七荤八素,连及时逃出车厢都难以做到。更何况他们并没有随身携带武器,他们的武器还在遥远的远东堆着呢,即便离开车厢也是赤手空拳。结果只能像是沙丁鱼罐头一般挤到一起,承受弹雨的洗礼。
这时附近的苏军士兵终于缓过神来,慌忙过来支援。可这些为数不多的苏军被德军狙击手一一点名倒在地上。等到更远处的苏军部队赶来的时候几乎打光所有子弹的德军早已不知去向。
赶到的苏军连长看着那些车厢上被打出的密密麻麻的弹孔和从车厢缝里缓缓流出的鲜血,脸上露出了无比难看的表情。“快,救人!”苏军士兵们爬上车厢上,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只见车厢内早已血肉模糊、可谓是惨不忍睹。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莫斯科。
“什么?!”接到消息的斯大林又惊又怒。“遭到了德军主力部队袭击?!”那里可是苏联的大后方,德军主力部队怎么会出现在那里?!
“是的,斯大林同志。是11333次火车遭遇德军主力部队伏击。”
斯大林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怒火。“那些守卫铁路的士兵呢?!”他可是调拨了整整三个师的兵力去守卫这条铁路,竟然还出现这种事?!
秘书颤颤巍巍的开口道。“德国人突然发动袭击,我们的士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斯大林猛地一拍桌子,怒声道。“传令当地驻军立刻进山剿灭这些该死的德军!”
隔壁的办公室里,罗科索夫斯基找上了科涅夫。“科涅夫同志,你听到消息了吗?”
至于他为什么单找科涅夫而没找朱可夫,因为朱可夫与大部分同僚的关系不怎么融洽。就连朱可夫的参谋长索克洛夫斯基和他都有些不和。
原时空的“三驾马车”中科涅夫与朱可夫就存在公开矛盾,而罗科索夫斯基与朱可夫的关系也不好,在回忆录中多次批评朱可夫。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可夫的性格中确实存在脾气暴躁、说话太理性无情等缺点,不是个在生活中容易打交道的人,简单来说就是情商不怎么高。其次,朱可夫是苏联著名的“救火队员”,但“救火”也就意味着要处理“烂摊子”,而处理“烂摊子”就肯定要与前任指挥及其所属下级产生矛盾,而朱可夫的性格又不善于处理。比如在原时空著名的“列宁格勒战役”中,朱可夫就因为意见分歧而与原列宁格勒的总指挥,苏联开国元帅伏罗希洛夫产生了矛盾;莫斯科战役期间则因为命令不许后撤而让罗科索夫斯基有些情绪。最后,朱可夫与其他很多苏联名将的关系不融洽也有斯大林的责任。比如在柏林战役之前,斯大林将前线最高指挥权从罗科索夫斯基转给朱可夫,当然引起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不满。
而这时空朱可夫的性格自然也没什么改变,因此有什么事罗科索夫斯基都是和科涅夫商量,基本不带上朱可夫。
科涅夫点点头。“很明显是德国人投下伞兵,他们要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线。”
罗科索夫斯基赞同的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斯大林同志命令当地驻军进山剿灭这些德军,可这些德军伞兵的战斗力恐怕……”这些德军伞兵藏于深山老林之中,己方的坦克装甲根本进不去,如果光派遣步兵的话德国伞兵只需要占据有利的地形,那就能以一当百了。
“而且那附近的都是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新兵,就算派一个师剿灭也不一定会成功。可这也是没有办法不是么,如果西伯利亚大铁路有什么闪失,那远东的物资就到不了莫斯科。”科涅夫无奈的叹了口气。“希望他们能尽快剿灭这些德国人。”
可惜,有句话叫做事与愿违,接到莫斯科命令的当地驻军立刻集结一个营的兵力进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