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元年,共和元年,二月,邺城。

    在崤函之间,关东关西世豪们厉兵秣马之时,泰山军也在积蓄力量,深固根本。

    其中这一日,就是泰山军固本的最重要一环,取士。

    二月的邺城,春依旧带着些冬的寒冷,但依旧盖不住邺城百姓的火热。

    就在刚刚,由渠帅亲自堂选的吏士,骑着高头大马穿过中阳门出了城。

    听一些有消息的道,这些人都是渠帅将要派往各根据地的官吏,这一去就是过去的百里侯啊。

    邺城百姓们如何见识过这种数百名百里侯齐聚的场景,憧憬、羡慕、欢呼不一而是。

    也不怪邺城老百姓见识少,而是即便天子脚下的京都百姓也是不可能见过这样的盛景的。

    那些从各地选来的孝廉都是齐聚在宫里为郎,哪会有这种耀街的场景。

    张冲之所以让选士们出街,是因为他选拔官吏和汉室有着巨大的不同。汉室的孝廉是从各地太守那里选出的,其人员基本都是各地的豪强子弟。

    但张冲是怎么选的呢?

    他依靠的是学舍和堂试的结合,其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阶层。

    这是张冲想出来的一种有别于汉室察举制的取士方式。现在还非常简陋和粗糙,只是邺城附近的和各地送选上来的识文断字的,然后被张冲堂上选了一波。

    但后面按照张冲的规划,以后每地都需要建立县学、郡学、太学三级学堂制度。然后每一轮学满,都需要考试才能进入后一级考试,等各地考入太学的学子在太学学满后,就要开始进行殿试,由张冲统一选拔出能为他治理地方的官吏。

    张冲明白,一个政权要想长久不变色,其选士的来源就必须贯彻到得利阶层。汉室的底色是豪强联合,那选士自然就是以察举制为主的。

    但泰山军日后是要建立一个黔首的政权,是一个劳动者的政权,那就需要从这些人中取士。

    但尴尬的是,现在这些人在文化层面是选不到人才的。那张冲就只能选择学堂培养这一条线。

    也就是各农场、里社统一将适龄的童子送入各地学舍,然后接受童子开蒙,然后学成满后,就开始考试进入下一轮。

    当然到现在,泰山军还做不到这个程度。这一制度需要足够的教师人员和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