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国的官僚机构太过于庞大,而政务无比繁杂,太后健康的时候都难以处理完所有政务,在生病的时候更不用说。
于是,政务积累越来越多,官员的奏章迟迟得不到批复,官员的怨气越来越多,各地多有官员因为得不到批复影响自己政绩甚至升迁,开始公然批评太后。
甚至有官员直接上书请太后交权,但被方运将奏章压下,不作处理。
一开始,所有人还在隐瞒百官的不满,最后隐瞒不住,太后得知后怒急攻心,吐血昏迷。
太后昏迷的消息立刻引发全国的关注,甚至有谣言说方运毒害太后。
最后,圣院不得不派出医家大儒前来诊断,最后诊断的结果只是操劳过度,若不好好休养,恐有性命之忧。
虽然方运毒害太后之事被辟谣,但论榜上许多反对方运的人开始兴风作浪,认为这是方运的阴谋,先累死太后,然后以左相之身独揽大权。
一些景国的官员气不过,在论榜大骂那些人,并说现在京城的官员已经忙疯了,方运已经一个月没有回泉园,一直住在左相阁。而且方运自身的伤势比太后更重,他若是真想累死太后,那等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方运不为任何言论所影响,在率领群臣看望太后之后,依旧进行密集的革新。
一开始,方运只是作出草案,但后来,陆续开始作出提案,相当于普通官员上书对朝政提出意见。这些提案的内容,大都不是左相阁直管,主要由右相、辅相和文相分管。
太后昏迷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醒来也是意识模糊。
三天之后,太后终于清醒,并坐在床上,陆续召见了许多亲皇室的官员。
这一天,太后批复了半个月前右相曹德安亲手提交的奏章,那份奏章是一份提案,希望一些政务由内阁自决,不需要得到国君的批红。
提案之中,还列出具体的内阁自决事项,比如五品或五品以下的官员任免,一些影响较小的法律条例,对府县官衙的革新,区域性政策的颁布等等等等。
内阁众官喜不自胜。
这意味着,与皇权之争,官僚又胜了一局。
但是,所有人明白,太后皇室同意不是因为病重,而是那份奏章得到全国官员的支持。
随后,内阁开始理清职权,哪些以后必须要上奏给太后国君,哪些可以由内阁自行处理,这是一项极大的工程,需要整理出完整的条目,盖上玉玺后才能生效。
经过连日的努力,内阁众官终于制定出完善的法令,明确规定内阁自决的范围。
于是,政务积累越来越多,官员的奏章迟迟得不到批复,官员的怨气越来越多,各地多有官员因为得不到批复影响自己政绩甚至升迁,开始公然批评太后。
甚至有官员直接上书请太后交权,但被方运将奏章压下,不作处理。
一开始,所有人还在隐瞒百官的不满,最后隐瞒不住,太后得知后怒急攻心,吐血昏迷。
太后昏迷的消息立刻引发全国的关注,甚至有谣言说方运毒害太后。
最后,圣院不得不派出医家大儒前来诊断,最后诊断的结果只是操劳过度,若不好好休养,恐有性命之忧。
虽然方运毒害太后之事被辟谣,但论榜上许多反对方运的人开始兴风作浪,认为这是方运的阴谋,先累死太后,然后以左相之身独揽大权。
一些景国的官员气不过,在论榜大骂那些人,并说现在京城的官员已经忙疯了,方运已经一个月没有回泉园,一直住在左相阁。而且方运自身的伤势比太后更重,他若是真想累死太后,那等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方运不为任何言论所影响,在率领群臣看望太后之后,依旧进行密集的革新。
一开始,方运只是作出草案,但后来,陆续开始作出提案,相当于普通官员上书对朝政提出意见。这些提案的内容,大都不是左相阁直管,主要由右相、辅相和文相分管。
太后昏迷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醒来也是意识模糊。
三天之后,太后终于清醒,并坐在床上,陆续召见了许多亲皇室的官员。
这一天,太后批复了半个月前右相曹德安亲手提交的奏章,那份奏章是一份提案,希望一些政务由内阁自决,不需要得到国君的批红。
提案之中,还列出具体的内阁自决事项,比如五品或五品以下的官员任免,一些影响较小的法律条例,对府县官衙的革新,区域性政策的颁布等等等等。
内阁众官喜不自胜。
这意味着,与皇权之争,官僚又胜了一局。
但是,所有人明白,太后皇室同意不是因为病重,而是那份奏章得到全国官员的支持。
随后,内阁开始理清职权,哪些以后必须要上奏给太后国君,哪些可以由内阁自行处理,这是一项极大的工程,需要整理出完整的条目,盖上玉玺后才能生效。
经过连日的努力,内阁众官终于制定出完善的法令,明确规定内阁自决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