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研究赵进心路历程的文章,到最后都会变成赵进成功事迹的展示,本文看起来也未能免俗。

    一个十岁的少年,受过惊吓的十岁少年,接下来只在徐州这个穷苦荒僻的城市长大,活动范围没有离开居住的几条街道,他的父亲和叔父受过有限的教育,而且还偏向职业士兵,赵进如何能有后来的视野?

    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王友山,大汉帝国文臣首席王兆靖的父亲,王友山是明帝国的进士,又做过御史,是明帝国的上层知识分子,这似乎是唯一的原因了,在没有文化风气的徐州,王友山是唯一一个和赵进亲近,并且有传授知识可能的饱学之士。

    可按照王友山在明帝国前同事们的回忆,王友山为人正直,但也和当时很多上层知识分子一样,对明帝国很是忠诚,而且在那个时代,也看不出什么不忠诚的理由。

    一个明帝国文官体系的受益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赵进有什么特殊的影响,而从赵进的成长历程来看,他很早就将明帝国视为对立者,或者用一些文艺作品的话说,将明帝国视为猎物。

    这些年又有另外一种论点兴起,他们将赵进的父辈,也就是赵振堂和赵振兴两个人描写为明帝国武将世袭体制的受害者,赵家一直很仇视大明,或许赵进对这样的思想耳濡目染,受到影响。

    还有人言之切切,说赵振兴在职业士兵的生涯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在这漫长而又精彩的生涯中,赵振兴积累了足够多的见识,或许形成了自己的判断,他又把这些传授给赵进,还影响了和赵进一同向他学习的陈昇、王兆靖等人,奠定了大汉帝国开国元勋们的思想基础。

    这个论点看似合理,实际上传奇故事的成分颇重,一个地位不高的职业士兵,再怎么头脑清晰,也不太可能形成那么系统的认识,按照对明帝国军界的研究,赵振兴教育赵进等人忠君爱国的可能更大。

    我们要注意到一件事,赵进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夺取了明帝国,然后就是永不停歇的扩张,从陆上从海上,大汉帝国对领地和港口的渴望超过了华夏世界任何一个时代,甚至超越了蒙元帝国,而且大汉帝国是如此的重商重利,他鼓励他的子民去占领华夏之外的土地,鼓励他的子民去赚取利益,用后来居上的庞大舰队和商船船队在世界各地买进卖出,打垮当地的产业,赚取当地一切值得赚取的。

    这样的扩张和重利,和华夏世界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王友山和赵振兴对比同时代的同龄人来说,或许是见识广博,知识丰富,可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和见解。

    我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他们比其他人更快的接受新知识,也比其他人更快的产生自己的判断,推陈出新。

    有些天才持才傲物,有些更高一层的天才则可以带领其他天才前进,那些万中无一的存在则是建立规则,创建新的时代,赵进或许就是这样的天才。

    铺陈了那么多的事迹,那么多的分析,最后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推论和分析本身都让人觉得荒诞起来,但事实却只能如此。

    人和人的确是一样的,但有些人的确比其他人要强,从体力上,从智力上,甚至从运气上,都要超过同时代的人,这些人或许距离我们很远,但从概率上来说,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又想起了某些宗教团体宣扬的转世或者神授等等理论,但我们同样看到的是,从大汉帝国立国之初,即便第二皇后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但大汉帝国的整体宗教政策是很强硬的无神论,能合法存在,仅仅是合法存在教会组织只有佛教、道教和华夏新教(改良后的闻香教),其他宗教都被严厉甚至残酷的打击,即便来自欧洲的人在大汉帝国体系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的信仰也被严厉局限在家庭中,即便是合法存在的几个教会,也被严密监视和取重税。

    如果赵进及其家族是地下舆论所宣扬的任何一种,都不会对宗教信仰有这样的态度。

    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赵进伟大志向的形成或许很早,但这没有任何天启的可能,他只是一个天才少年在长辈和同伴的影响熏陶下,在分析现实环境中得出的,关于对新技术的采用,我们倒是可以采信耶稣会的某些言论,那就是曾有秘密的西方传道者去过徐州,赵进曾和他们有接触,得知了华夏之外世界,毕竟,赵进势力绑架传教士和欧洲专业技术人士是有传统的

    我们该说出结语了,赵进和他的帝国,对华夏世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幸运,但对于华夏世界之外的,则是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