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次与戴老他们的半导体研究所合作成功,就能够吸引大批国内人才特别是年轻知识分子,在加上不久之后接受来自苏联的、因为苏联解体而大量流失的科学家,姜新圩就根本不用担心人才缺少的问题。⊙

    有了人才,自己的事业还愁不腾飞吗?

    也许到时候他担心的反而是如何充分发挥蜂拥而至的专家们的能力了。他希望能够将这些中外知识分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好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至少得保证“一加一等于二”,可千万不能让人才的聪明才智白白浪费。

    “得好好找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专家,帮助我好好管理手下的人才。”姜新圩开始思考将来人才多了之后的麻烦,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现在着急是不是早了一点?呵呵,等我慢慢再物色就是,现在苦思冥想也未必能想到什么高人。”

    ……

    单晶炉乃至它所生产的单晶硅、硅晶圆是姜新圩渴望解决的,也是姜新圩一直记挂的心病,现在问题虽然没有最后解决,但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只要这个合同一签,他就不用为此担心了。

    看到了戴老之后,他内心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或者说更大的野心——制造芯片,就是制造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努力实现将他设计的微处理器从纸面的图纸变成性能优良的实物。

    设计微处理器、程控交换机和手机通信系统都固然重要,但芯片的制造更重要,更能体现一家企业的真正实力。

    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也是现代通信设备所必需的基础科技。如果微处理器等芯片受制于人,他根本无法建立起现代通信帝国,不但大量的利润会流入外国芯片生产商口袋里。还可能会因为西方国家的偏见导致高级芯片难以采购到。

    他清楚地知道,芯片制造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远比制造单晶硅复杂而困难得多,自己若想研发并制造芯片,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必须拥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微电子专家。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搜罗一个个顶级专家到自己的公司来,必须从现在购买相关专利、高科技设备,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

    单打独斗、一个人绝对不行,就是穿越者也不可能实现。

    如果说之前自己想借助国家的力量根本不现实,太想入非非了,可有了戴老的帮助就不一定了,就可以通过以戴老他们为桥梁跟有关部门特别是高级科研单位联系起来:很有可能通过“引-诱”半导体研究所进入自己挖好的坑,进而拖其他研究所下水。

    ……

    戴老和金嵩永可不知道今后的发展情况,更不知道姜新圩的勃勃野心。他们现在只感到自己单位的科研经费太少了,因为资金缺少而让很多正常的工作无法进行。如果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真的实现他在合同里的诺言,那就太好了,不但自己所里已经安排好的试验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还能增加另外一些项目的研究。

    对他们而言,今天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不断将来的科研经费有了着落,自己再也不用为科研之外的事情费尽心思了。更主要是自己的科研项目将填补国内单晶炉和单晶硅生产的技术空白,单晶硅生产水平很可能一下子位于世界同行的前列。

    真是名利双收!

    真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直追踪世界单晶硅技术的戴老、金嵩永只是简单地跟姜新圩聊了聊,虽然一下子就掏尽了姜新圩的底细,知道他在单晶硅上的知识水平并没有他们之前所想象的那么高得恐怖,但他们却知道这个年轻的小伙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为他们未来几十年的单晶硅发展搭好了梯子。

    他们只需顺着这条梯子朝上努力爬就是。这条梯子就是最快最近最短的捷径,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一下超越国外的同行。

    在戴老和金嵩永询问他的时候。姜新圩打起十二分精神也没有应付好。没有多久就被对方轮番的轰炸弄得出了一身冷汗,最后不得不坦白自己也就是知道这些东西,他们才罢手不问。